這幾年來,提高“慈善口袋”的透明度,加強對慈善資金的監管,完善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和公示制度的呼聲與思考,從未間斷過。但是,人的問題不解決,再好的制度都會形同虛設 又一起慈善丑聞成為公眾關注焦點。深圳一戶家庭自1993年開始,通過深圳和井岡山地區“手拉手”助學活動資助一個江西井岡山貧困生,從小學直到高中畢業,此后又安排這個孩子到廣東打工。后來,見了面說到成長經歷時,孩子說:謝謝阿姨每學期提供的40元生活費。捐助人驚訝了,寄給孩子的捐款至少是10倍!后來更得知,寫給孩子的信也從未被收到過。 據江西《信息日報》記者初步調查,捐款縮水10倍的事實為真。從400元到40元,少了整整一個“0”,縮水程度超乎公眾想像。從貧困生的嘴里奪食,只能說明一些人的貪婪與無恥底線已經沉淪到了讓人不敢相信的地步。剩下的錢到底去哪里了?顯然,這個捐贈黑洞吞噬的不只是那一個“0”,還有公眾對各種公益慈善機構的信心。 事實上,這一起隱藏長達20年的捐款“打劫”事件之所以得到曝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戲劇性。如果深圳的這戶好心人家不是堅持不懈地從未中斷資助,如果受助孩子不是想到要南下打工,如果雙方不是在一次對話中無意間發現資助金額有巨大差異……這一起丑聞也許真的就會被嚴嚴實實掩埋了。資助者寫給受助人的信件離奇失蹤,就是有人試圖阻止真相的一種明證。 也就是說,這起捐款縮水事件被穿幫是一個小概率事件。這正是它令人悚然心驚的地方——到底還有多少類似的勾當被刻意遮蔽?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黑幕沒有被掀開?實際上,公眾有充足理由相信,這起事件是偶發的,但并不是孤立的。自郭美美事件以來,一起又一起善款被挪用、被截留事件陸續進入公眾視野,與此相對應的是,諸如紅十字會吃天價大餐之類的新聞一次次灼傷了公眾的神經。這也不難解釋,不久前,中華慈善總會榮譽副會長周森關于扣留工資做“慈善”的建議,為什么會引起如此大的輿論反彈。 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每次大型捐款行動過后,總會爆出慈善資金被濫用的丑聞。由于擔心捐款被層層盤剝,2011年,企業家曹德旺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簽署合同約定,基金會必須在半年內將2億元捐款發放到西南五省區的近10萬戶困難民眾手中;善款下發之后,將由評估機構隨機抽檢10%的受助家庭,如發現不合格率超過1%,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對超過1%的部分予以30倍的賠償。這種“史上最苛刻捐款”,體現的正是對當前慈善監管的不信任。 這幾年來,提高“慈善口袋”的透明度,加強對慈善資金的監管,完善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和公示制度的呼聲與思考,從未間斷過。但是,人的問題不解決,再好的制度都會形同虛設。在美國,如果慈善組織有違法行為,將由各州的首席檢察官出面對其進行監督,并進行嚴格懲罰。而在我們這里,對相關的違紀違法行為往往缺乏必要的嚴厲追責。 據報道,這一起捐款縮水事件到底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目前尚在調查中——從程序上看,這不會是一場太復雜的調查,關鍵是能不能意識到這起事件對岌岌可危的慈善公信力的重要性,能不能徹底查處中間的“黑手”,向全社會還原捐款被盤剝的每一個過程,并切實從中汲取教訓,舉一反三。這不僅是對深圳那戶好心家庭的交代,也是對所有關注這一事件的公眾的交代。(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