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就家風、家規進行采訪,鏡頭既對著街頭草根,也對著文化名人。比如采訪陜西作家陳忠實先生,陳回憶父親教導自己不說狂話大話,不說謊話,只說真話。他講到1962年高考落榜時自己情緒極度低沉,父親用一句話開導他——天下農民,一大層人啊!不要以為高考失利人生就完了,當農民也很好。這句話強烈震撼了陳忠實,將他的狂妄一掃而空。(2月6日央視網) 我以為采訪家風家規,讓這一話題進入公眾視野,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重新引起人們對于家風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實在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舉措。這是因為家風就是社風的細胞,并會對其他各風產生影響—— 第一,家風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美德。不管是形諸文字的,還是言傳身教代代相因的,都體現了主流的價值判斷。絕大多數家庭,不會將蠅營狗茍、舍義取生作為家庭的圭臬。反而五常八德、儉樸持家、睦鄰友善……一直都是家風傳承的核心。講家風就是講文化。講文化強國戰略,自然不能脫離家風的內含。舍棄家風的文化,只能是蹩腳的文化。 第二,家風是社風的涓涓細流,或曰社風肌體的細胞。如果一個個家庭家風不正、家規頹敗,想要形成良好向上的社會風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想想那些頤指氣使、目空一切根本不把別人甚至法律放在眼里最終鋃鐺入獄的犯罪分子,很多都有家風不正的背景。所以重視家風培育,就是重視社會風氣建設,就是為社風向好向善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歷史上有許多良好家風的范例:孔融讓梨、岳母刺字、曾國藩治家八字口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即讀書、種菜、養魚、喂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等都是可供借鑒的樣板。傳承這些,就能形成正能量,而這些正能量聚集起來,就能形成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采訪中許多普通百姓說的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還有誠實、勤勞、守信、節儉、獨立、大度、感恩等,都是良好家風的再現和正能量的體現。 古人非常重視家風,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是“治國”和“平天下”的根基。“齊”就是整肅,“齊家”就是整肅家風家規的意思。當然“齊家”前面還有“修身”,但自我修養,也需要良好家風的熏陶。而且這種熏陶,最好從孩提時代就開始。你從小給他灌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觀念,他就可能養成“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思維。總而言之,樹立端正的家風,傳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的確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黨風、政風、社風明顯好轉,百姓拍手稱快,如果加上優良家風的打造,就能成為風氣更加好轉的基礎。這,就是家風構建的價值。(雷鐘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