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進、勇往直前——這些催人奮發進取的聲音,聽聞之后誰能不怦然心動?然而,進就要爭,為國家爭、為民族爭、為道義爭,無可厚非;為自己爭,爭名、爭利,卻要另當別論。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不必事事爭、處處爭,得讓人時須讓人。但進的好處總是很實在、很誘人,因而能夠適時選擇“退一步”的人就顯得格外難得。 知退、善讓的古人藺相如受人尊敬,與人性惟知進、不愿退有關。假使藺相如與廉頗硬碰硬,將相失和,趙國本是弱國,大敵當前,其后果可想而知。藺相如深明大義,對尋釁的廉頗處處退讓,這一退,退出了將相和,退出了國家安定。而清代高官張英的一首七絕“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更是道出了一段因退而和的佳話。 在利益、榮譽面前懂得謙讓,肯退一步,最能體現人的品格。西晉時的劉寔專門寫了《崇讓論》,稱贊退讓是一種美德。反之,應退不退,一味地爭、一味地進,見好處就要,有名利就上,肯定會把人際關系搞得很緊張。 近期,我國GDP增速放緩遭到熱議。其實,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經濟發展有自身的規律,并非任何時候都是越快越好,超過了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快就無法持續,慢一點就能穩一點,退一步才能走更遠。放慢經濟發展的節奏,以提高發展的質量,是一種健康的發展思路。 積極處世的態度沒有錯,但它與盲目蠻干、徒逞匹夫之勇不是一回事。缺乏進的條件時就得退,該退的時候,要有決斷,以退為進。毛澤東同志在江西創建根據地時,和戰友們一起制定了一個十六字的軍事原則: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力量對比懸殊,敵眾我寡之時,硬拼是取敗之道,退則是為了集結力量、尋找有利戰機。毛澤東因此以弱勝強,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由此可知,積極進取的處世方式應當包含知所進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生智慧。不可為是受客觀條件、主觀能力的限制,而退——“不為”,是為了創造有所為、可以為的條件。 我認為,面對復雜環境,人應當隨時有退的心理準備,該退不退,必受其累。直線式的、超越階段的發展進步是不現實的。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的失誤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當時中國剛剛結束了長期的戰亂,經濟落后、民生艱困,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很迫切,但“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的口號就完全脫離了國情。上級定下高指標,下面做不到,只好造假,給國民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可見凡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前進應講究節奏,發展要顧及平衡。 前進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因而要“知所進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莊錫華)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留住我們語言的根
已是最后一篇
-
留住我們語言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