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味追求熱鬧場面,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制度上墻不僅勞民傷財,還會損害黨和政府形象 近日網曝湖北襄陽一居委會社區掛有163塊牌匾,制作費用3萬多元,引發網民熱議。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計生、扶貧、綜治……基層居委會承擔的社會治理職能繁重,甚至有些地方達到100多項,隨之而來的則是關于各種職能、制度的牌匾掛滿了墻。在群眾看來,既然掛牌了,就要履行相應職責,處理相關事務。 然而,在少數地方,盲目追求制度上墻,牌匾上掛,從中心工作到非中心工作,從主要內容到次要內容,類似“中心”“基地”“聯合會”的牌子琳瑯滿目,各種各樣的制度應有盡有。表面上看,諸多制度都已上墻,牌子也掛上了,但由于客觀條件限制,一些規章制度在落實過程中變形走樣,打折扣、搞變通,“強化”變成了“墻化”。還有一些規章制度與當地實際脫節,缺乏指導意義,但為了應付檢查,不得已只能用形式主義的方法應付形式主義的做法。在一些具體工作中,如果不顧客觀條件一味追求熱鬧場面,缺乏實質內容,一味追求制度的數量,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僅勞民傷財,達不到目的,而且還會損害黨和政府形象。 制度上墻,不如干部上心。增強制度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非常必要,但再多再完善的制度缺乏有效的執行,都可能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嚴格執行制度,按制度辦事,關鍵是干部上心、用心。只有干部上心,才能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把各項規章制度與本地區、本單位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用制度指導、規范工作。如果干部不上心,不僅制度難以嚴格執行,而且遇有問題也很難拿出有效的措施。 制度上墻,在于精在于實。基層的主要任務是落實,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把上級的指示精神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進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制度的數量不在多而在精,制度的作用不在大而在實。作為基層不是全部照搬照抄上級的規章制度,作為上級職能部門也不是要把所有制度規范一股腦兒地下發到基層,而是要從當地實際出發,既看有無必要又看能否做到。如有必要,即使暫時做不到,也要下發基層,可以創造條件逐步實施,防止和避免“夾生飯”;如無必要,完全屬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即使非常容易也還是不做為好。 制度上墻,加上干部上心,許多制度才能在工作中落地生根。(申國華)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招遠事件凸顯社會治理之困
已是最后一篇
-
招遠事件凸顯社會治理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