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光明日報》創刊65周年的日子。 從1949到2014,《光明日報》與共和國一同走過了65個春秋,與中國知識界共同經歷了一個甲子。記錄了重大時刻的風云際會,體驗了時代潮汐的波瀾壯闊,這張以“光明”命名的報紙,始終守護著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追尋著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光明之路。 它因知識分子而誕生,起源于毛澤東同志的提議:新中國應該辦一張主要以知識分子為對象的報紙。它承繼了中國知識分子薪火相傳的家國情懷,賡續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歷史轉折時期追求真理的傳統,呼應了新中國在百廢待興關頭對知識界力量的渴求。在1949年這個風云激蕩的歷史關口,新中國第一張知識分子報紙迎著黎明的曙光誕生。“使光明照耀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照耀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是它在發刊辭中的美好愿景。 它見證了中國知識分子隊伍的成長和壯大。從奔向紅色解放區的有識之士,到一批批海外歸來參加祖國建設的著名學者;從艱難創業的兩彈元勛、航天先驅,到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制、人文鋪石開路的社科大家;從“團結一致建設民主新中國”的豪邁,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氣魄……作為黨聯系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它親歷了中國知識群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展、成熟的全過程,映照了他們上下求索的精神、家國天下的情懷。 它一直與知識分子引為同道,命運共擔。包括吳晗、錢偉長、華羅庚、孫冶方、馬寅初在內的大批著名學者,在它的報道中恢復名譽,王選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經由它的傳播而最終掀起了漢字印刷革命。小學女教師被毆的調查直接促成了“教師節”的設立,“韓琨事件”的報道則率先發出了為科技工作者松綁的改革呼聲。它始終相信,關注與扶持中國知識分子,就是關注與扶持中國的教育、科技與文化,就是在培養中國的創新力量,就是在呵護中國的人文精神。 它曾發出中國思想解放的振鐸之聲。1978年5月11日發表的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人們都知道,正是這場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作了思想輿論準備,成為中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破曉之曦。真理標準大討論也表達了這張報紙一直秉持的理念:哲學是時代的火炬,思想是改革的先聲。推動社會思想解放,才能鋪石以開大道,培林以挽狂瀾。 它曾引領文化心理與社會觀念的革新。1955年,它率先由豎版改為橫版,開啟了中國報刊橫排版的時代;1988年,躋身首批電腦激光照排和膠印行列,參與中國媒體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之旅;1998年,它成為國內較早設立新聞網站的報紙,開始迎接新世紀的傳媒風浪。65年的報紙合訂起來恰如一部書,能看到傳媒革命,看到文化嬗變,看到思想浪潮,看到政治風云,看到改革行進,看到社會轉型,也能看到我們的歷史如何大浪淘沙,滾滾向前。 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這是《光明日報》的社訓,也是《光明日報》的歷史寫照。風雨兼程65載,它已經由最初對開四版報紙,發展成為一個全媒體格局的報業集團:37個國內記者站、23個駐外記者站,1家全國重點新聞網站,1家出版社,7家子報刊,在媒體形態上形成自己的傳播優勢,在理論評論上形成了自己的觀察視角。肩上扛著65年歷史,它時刻提醒自己,要固本更要開新,要與時俱進更要守正不移,傳遞人文信念,光大時代精神,突出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位,用文化傳播和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發揮重要作用。 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同志到光明日報社調研,對我們的工作進行全面的指導。 ——以知識分子為對象的辦報特色,是光明日報獨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魅力。要堅守報紙定位,增強角色意識,以團結知識分子、服務知識分子為己任,吸引知識界特別是中青年知識分子關注報紙,培育“光明”情結,把光明日報辦成一張知識分子愛看的報紙。 ——光明日報的特色在文化、優勢在文化。要突出文化內涵,堅持價值取向、弘揚先進文化、推崇高尚精神,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提升思想高度、人文價值和科學品位。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宣傳闡釋,挖掘蘊含其中的精神和價值,萃取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思想觀點,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并大力推介、廣為傳播,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要加強對大家名家和優秀知識分子的宣傳,深入報道他們的高尚品格、學術造詣和創新精神,讓讀者充分領略“大家”之美和先進典型的力量。要堅持開門辦報,既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又取天下之才辦報,積極吸納文化大家、專家學者參與,匯聚各方智慧,把光明日報辦得更加生動活潑、生氣勃勃。 ——要扎實改文風、寫新風,加大評論特別是文藝評論的力度,用清新樸實、細膩靈動的表達寫就傳神之筆,形成“光明風格”,讓報紙散發清新的書香味。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深化“走轉改”,增強新聞采編人員的忠誠度、事業心和責任感,提高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爭當學者型編輯記者。要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大力培養“全媒記者”“全媒編輯”,生產“全媒產品”,把光明日報辦成一張始終站在時代前沿的報紙。 號角已經吹響,未來正在召喚。光明日報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讓我們與全國的新聞工作者一起,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攜手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光明日報編輯部)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千城一面也是“病”
已是最后一篇
-
千城一面也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