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科學宮拆后15年未建成,此事之蹊蹺,至今無人能說清,也無人被問責。蘭州科學宮原址至今仍是只見挖坑不見蓋樓。15年來,蘭州是全國唯一沒有科技館的省會城市。有知情者分析說:“公共服務場館部門化、部門管理利益化是導致科學宮拆后15年未建的深層原因。”(《工人日報》6月27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館是進行科普教育、科技傳播、科技成果轉化等的公益設施,它承擔著激發公眾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提升科學素養的重任。有人曾這樣比喻:沒有科技館,就好比老師沒有講臺,知識分子沒有書房,千千萬萬個成長中的孩子沒有科普樂園,科技人員沒有追求技術進步的思想家園。然而,蘭州為何15年建不成一個省科技館?早在2006年9月13日,《中國青年報》就披露,甘肅6年建不起一個科技館,30多位知名專家共同上書有關部門,督促科技館盡快開建,“6年就會延誤一代人”。2010年6月,新華社再次報道,甘肅10年盼不來一個科技館。而今媒體已在進行第三次關注,難道依然會美夢難圓? 從諸多報道看,蘭州科學宮拆除,新館15年難產,主因在于地方財政沒錢,需科協自籌資金建設,于是想到拿土地換資金,要把科技館建成不花錢的項目。可企業要尋求自身利潤,用于商業開發的面積過大,留給科技館的面積過小,最終被叫停。再加上領導離任、新官不理舊事,一座省城的科技館至今便留下“空白”。 地方財政有困難,確實可以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方式建科技館。但當發現企業妄圖借此圈地吸金或無利可圖時就抽資走人,相關部門是否應拿起建科技館的“接力棒”而非任其擱淺?《科普法》規定,科普場館的建設應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基本建設計劃。不管何種理由,科技館是政府應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產品與服務。 15年難產一個科技館,社會籌資建科技館明明已走入“死胡同”,仍要死等社會籌資,說穿了,這是缺少科普教育、科技傳播、科技成果轉化意識,缺少責任意識的表現。缺意識恐怕比缺財政資金更可怕。缺乏重視科技的意識,不僅科技館會是難產的胎兒,而且科普和科技創新環境也不會認真營造,社會又如何進步? 在其他一些地方,在辦公大樓越修越豪華時,即使建有科技館,展品卻一直不曾更新換代而超期服役,有的將科技館出租以創收,有的科技館長年“鐵將軍”把門……所謂科普教育只是“寫在本本上,放在包包里,扔到柜柜上”,這些都該施以責任追究。“窮”已不是建不起科技館或任其沒落的理由。(何勇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誰更該被黃泥巴糊的鐵路涵洞驚醒
已是最后一篇
-
誰更該被黃泥巴糊的鐵路涵洞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