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垃圾不落地”成為社會風尚
垃圾不落地——這是南普陀寺最近不斷向市民、游客的真誠呼吁。將建成無垃圾桶佛教寺院的南普陀寺,正在逐步取消垃圾桶,《海峽導報》記者調查時注意到,在寺院內,這一做法初顯成效,不少市民游客自覺“帶走垃圾”。(6月28日《海峽導報》) 一直以來,“亂扔垃圾”堪稱中國游客的“標配”,中國游客所到之處,滿地垃圾往往成了最顯眼的“風景”。于是,“素質差”就成了貼在中國游客身上的一枚醒目標簽。 就說南普陀寺吧。原來每逢黃金周旅游高峰時,南普陀寺內都要留下大量的垃圾,日常需要80多個保潔員負責清潔。出于還寺廟一份清靜的目的,去年9月份,南普陀寺決定在大雄寶殿內取消垃圾桶。按理說,沒了垃圾桶,“素質差”的游客將會讓大雄寶殿成為垃圾的“海洋”,但事實恰恰相反,“比較欣慰的是,從去年9月到今年6月前,取消垃圾桶后,殿內變得更干凈了。” 這一可喜的變化充分說明,大多數游客的素質還是很高的,一旦他們明確得知大雄寶殿內不能亂扔垃圾,他們就會自覺遵守寺院的規定,主動將垃圾帶走。 廈門南普陀寺將逐步取消現有的128個垃圾桶,目前正在進行前期的宣傳和口頭勸導,下月將開始發放可降解垃圾袋,而9月5日后將取消大殿內外所有垃圾桶。可以預料的是,隨著寺院宣傳的不斷擴大與深入,“垃圾不落地”的觀念將會深入人心。 由此可見,只要景區的宣傳與管理到位,“帶走垃圾”就會慢慢成為游客的習慣。有了這樣的習慣,到了別的地方,游客同樣也會帶走垃圾。 但愿其他景區也能向南普陀寺學習,做好宣傳與引導工作,逐步取消景區內的垃圾桶,讓“垃圾不落地”成為社會風尚。(孫曙巒)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責任編輯:項麗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