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是一場綜合大考,試題是過去,答案在未來 一條條棉被,與酷暑中的海南,很難“聯系”。難怪,看到紅會給災區捐棉被,網友直呼“太囧”,質疑紅會“忽悠”。 其實,打抱不平者或許忘了:棉被問題,災民最有發言權。我走訪臺風中的不少受災區,對“棉被”有切身體會。就在臺風“威馬遜”登陸當晚,狂風肆虐,暴雨如注。在文昌,上萬民房被“揭鍋蓋”,農民符永法家里的被子、衣服全部濕透,家具、家電一律進水。臨時搭的帳篷里只有木板,鋪蓋真是全家的“急需品”。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都知道,臺風過后,溫度驟降,海邊晝夜溫差大,對老人小孩來說,仍需蓋被。 何況,所謂棉被,在南方不過是薄薄一床,家庭必備。這也難怪,兩天來一直在文昌翁田鎮忙碌的海南省紅十字會的李金躍,頗為“棉被”委屈,也不斷疑惑:災區需要關注的地方很多,為什么只盯住紅會、盯住棉被? 很多事確實哭笑不得。截至發稿時,這次海南受災325.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8.28億元,傷亡、失蹤24人,災情嚴重。其間,停電停水,甚至手機也曾失去信號,很容易心生“信息孤島”之感。我在文昌的采訪,就是一路手機照明。這幾天,我們寫了無數災區報道,篇幅不小,但很多人對海南災情的“發現”與“重視”,卻不是通過我們的報道,而是從“紅會棉被之爭”開始。或許,這正是網絡時代的特點:人們往往關注那些新奇之事,人們更愿意相信那些只“符合自己判斷的信息”——比如相信紅會“有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說,海南受災情況現在能迅速獲得全社會的關注,是不是還得“感謝”一下紅會的棉被? 停電停水,房塌田淹,現場令人震驚。由此,也常常讓人發問:臺風對于包括海南在內的沿海地區,算得上“家常便飯”,人們對此早有應對經驗,為什么這次災情慘重? 坦率地說,為防御臺風、最大限度減災,政府部門一直積極作為。比如,省委、省政府在災前就多次部署防御臺風,提前讓2萬多艘漁船入港,安排了30多萬人轉移。災后,省領導一線指揮,并下達攻堅死命令:21日晚,受災市縣主城區全部供電;22日晚,城郊供電;24日,農村通電。水務、通訊、園林等部門,晝夜不停搶修、排障,不少人家重新亮起明燈,喝到干凈水。 這些工作無疑很有成效。但同樣要坦率地說,災難中也看出不少問題,發現了我們必須關注的“短板”。 一是“威馬遜”作為海南41年來最強臺風,破壞力超過預期,由此導致許多前期準備未能有力應對。二是許多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大災來臨“短板”立現,建一套長效防御、救災機制,不能再緩了。三是救災紀律亟待加強,比如,網友反映的送往文昌翁田鎮的救災食品中,發現了過期面包、蛋糕一事,雖然民政廳長第一時間道歉,但能否從源頭上杜絕這些問題,更為關鍵。四是救災需要各方協力。以供電為例,搶修中就遇到諸多困難:臺風極強,超過電力設備設計能力;廣告牌、樹木等壓斷了電線,需要其他部門配合清理;不少小區配電房進水,設備被毀,單靠小區力量難以修復……這樣的情況,要求各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通力配合。 說到底,防災救災能力的提升,有賴于我們在日常治理中未雨綢繆的科學防范,以及防患于未然的責任擔當。災難如同一場綜合大考,試題是過去,答案在未來。(馬躍峰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南分社記者)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新時代青年莫學“九斤老太”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時代青年莫學“九斤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