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矛盾在近年來極為常見,在矛盾激化之初,“醫鬧”一詞曾被很多人視為院方制造出的話語陷阱,直到越來越多的醫鬧現象出現,這個詞語才得以認可。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主要因為借助一些個案民眾對現象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看待醫患矛盾的立場更理性、客觀。在近來的湘潭產婦身亡風波中,盡管開始在部分媒體的渲染下,輿論偏向產婦一方,但隨著各方及時表態,輿論很快就出現反轉。 這種轉變之迅速可謂前所未有,以往的類似事件也有這樣的變化,不過過程往往漫長,大致的路線圖是:媒體率先曝光,將矛頭指向院方,輿論反應激烈,尾隨聲討院方,院方迫于壓力澄清事實,與此同時專業人士現身說法,分析輿論謬誤。一般來說,在院方回應后,輿論還會制造高壓,對其展開二次質疑。 這期間有幾個因素對輿論走向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一是媒體報道,過去涉及醫患矛盾的新聞語言有一種普遍現象,就是雖未對事件下結論,但在呈現信息過程中過于聚焦患者一方,突出事件損失和患者情緒,這種選擇間接完成了對事件的表態,且主導了輿論介入事件的方式與角度。當然,大眾媒體可能在其他領域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弱者倫理”,不過醫療領域表現得突出而已。其次是醫患以及院方與民眾之間存在交流障礙,一般的民眾難以理解醫療領域的獨特性,一旦出現悲劇往往采取一種便攜式的歸因方式,尤其會從道德角度譴責醫生。 其實,即使是醫療領域的專業記者,也經常會出現判斷失誤。除了知識方面的缺陷,他們和大眾之間已經形成的某種化學反應,可能才是問題的根源。醫療行業承載了來自社會的情緒和偏見,媒體在報道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要扭轉這種局面,從媒體的角度看,強調專業、客觀、公正這類報道準則可能過于抽象。從過往的經驗看,避免新聞報道中的謬誤,教訓比知識更重要,作用來得更為直接。一旦新聞報道在特定領域反復出現問題,民眾自然會有所警惕,逐漸開始獨立判斷。回頭看近年來媒體在報道醫患矛盾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謹慎,其實這正是受到過往教訓的影響,當然也是對輿論場理性提升的回應。 同樣一則新聞,在不同時間輿論的表現可能大相徑庭。若放在以前,醫生集體逃離手術室容易受到民眾譴責,然而如今民眾對這樣的表現可能多了一些理解。經歷多次針對醫生的暴力事件,輿論對醫生群體逐漸流露出同情。湘潭產婦身亡事件出現的輿論反轉,顯然受到這種社會心理的影響。所謂的弱者并不是以階層形式存在,只有放到具體情境中,這種身份才真實存在,醫患矛盾中所表現出的強弱變遷,對此做出了闡釋。(何小手)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傳媒社會責任的履行與違悖
已是最后一篇
-
傳媒社會責任的履行與違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