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嘗試,臨時救助制度面臨著諸多的程序性挑戰,這就需要一項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照此“按圖索驥”將會運行更流暢。 9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 臨時救助“兜底線、救急難”,是對已有“社會安全網”網底的必要完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當幾千年傳統社會的保障功能隨著宗族社會衰落而淡失,現代政府的“兜底保障”功能益顯重要。臨時救助制度意味著:當一個人,一個家庭,直面生存問題的急難之際,公共財政支持的力量將站到他的身邊。這是政府的擔當與責任。 不過,從臨時救助的制度善意最終成為急困家庭的現實福音,仍然面臨一些挑戰,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在執行的效率和變現的效果。 在2014年江蘇省民政工作會議上,民政廳廳長侯學元“發火”說:“去年我們的兒童大病救助資金還有2000萬沉淀在賬上,財政要收回,難道我們的錢多到用不完嗎?”三年來,江蘇省貧困兒童大病救助金只用了一半。這樣情況的出現,并不是需要救濟的人少,救濟資金大于求,而是和救助程序繁瑣、有關機構官僚氣十足、缺乏效率直接相關。雖然,江蘇的貧困兒童大病救助是另一種制度安排,但也要看到,以后臨時救助制度全面鋪開后恐怕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 如何避免“有錢難花”、“有急難救”?這需要地方政府既要做“加法”,增加財政投入,也要做減法,讓應急救助程序更簡單、快捷,能夠第一時間發揮上作用。 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嘗試,臨時救助制度面臨著諸多的程序性挑戰,比如對救助對象身份認定、救助規模等等。這就需要一項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照此“按圖索驥”將會運行更流暢。為此,要打通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縣級民政局這些行政體系的末梢,讓他們能夠敏感“察覺”到救助方向和群體,把救助的“最后一公里”走完。 讓臨時救助制度在社會生態中良性運行,相關公益組織的作用尤為重要。作為專業的社會救助力量,他們分布更廣,類型更多,政府相關部門觸不到的地方,他們能夠及時、有效地抵達。除了發揮公益組織的直接救助作用,政府部門也可以購買一些公益組織的服務,讓這些公益組織扮演政府和救助對象的中介角色。一方面解決政策和民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一方面則可以由這些公益組織來為救助對象提供專業的申請救助等服務。這樣救助的效率會更高,而且也是國外的通行做法。 臨時救助制度事關公民的生死、家庭的幸福。要看到,官僚作風可能會讓一個家庭崩潰,走上絕路。故而,打通“臨時救助”的“最后一公里”,各地一定不能忘了,對于涉嫌失職的官員,不能罵罵了事,還應當讓《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中的行政復議和問責制度嚴格地執行起來,并結合嚴格的考核,讓他們時刻感到利劍高懸,不能放松。(新京報社論)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博士夫婦援藏:是“知識援藏”的典型
已是最后一篇
-
博士夫婦援藏:是“知識援藏”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