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論為作風建設注入新動力 教育實踐活動“猛擊一掌”,起到了正風肅紀、振奮精神的效果。“黨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當在其位謀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凈又干事”,活動結束后,正該把習近平總書記在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要求,長期堅持下來、貫徹下去。 “為官不為”是個老問題。面對馳而不息的作風建設、清風勁吹的政治生態,少數人又給為官不為找到了新借口。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沒有了干勁;或是嘀咕“束手束腳”,丟了精氣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錯”,玩起大撒把。“嘻嘻哈哈打圓場,嗯嗯啊啊充呆漢”“遇見難題繞著走,碰到矛盾就溜邊”,老百姓用順口溜生動刻畫出這些庸官們的消極狀態。 公允地講,當干部確實不容易。中國歷來有“當官要為民做主”的傳統,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家家戶戶,凡事都習慣找“包大人”。工作壓力大、工資收入低、各種規矩多,都是困擾各級干部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中央都看到了,也正在想辦法循序漸進地解決,像最近縣以下機關實施“在職務之外開辟職級晉升通道”的改革,就是保證干部干事創業心無旁騖、后顧無憂的重要舉措。 反“四風”對干部是不是苛求?習近平總書記說得明白,“三嚴三實”是黨員、干部的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現在的主要傾向不是嚴了,而是失之于寬、失之于軟,不存在嚴過頭的問題”。一些黨員干部認為,只要不出腐敗問題,所有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與其主動作為擔風險,莫如平平安安混日子。這種把作為跟風險捆綁在一起的思維,實際上是將做清官與當庸官混為一談。 干部就是要干事,如果只是做太平官、瀟灑官,實在對不起這個“干”字。鄧小平曾批評一些干部“把文件傳過來傳過去,盡畫圈”“有的事畫圈畫了半年還解決不了,究竟是贊成還是反對,也不知道”。作風建設久久為功,“干”是基本要求。如果“不貪不占也不干”,談何務實,又遑論為民?今年,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童名謙成為十八大后首個因玩忽職守而獲刑的省部級官員,也正是一個警示。 要做到為官有為,離不開良好心態,其中重要一點,是要正確看待個人待遇、合理預期個人所得。平心而論,公職人員的待遇,可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穩定性高、保障較好。更何況,對于黨員干部,利益不是唯一坐標、金錢更非最高標尺。有基層干部就感慨,雖然工作繁忙、工資不高,但每次為群眾解決了問題,“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宋神宗時的宰相王圭,“以其上殿進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訖,云領圣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圣旨也”,被時人稱為“三旨相公”諷其失職。封建官吏尚難免因庸被譏,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區間,今天的干部更要時時自警。“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提醒,應當成為每一個黨員干部激勵自我的座右銘。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新聞發言人”不發言讓公眾知情權很受傷
已是最后一篇
-
“新聞發言人”不發言讓公眾知情權很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