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是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紅色搖籃。翻開我軍厚重的革命史冊,不難發現,我軍發展壯大的歷程,始終閃耀著革命老區與人民軍隊血肉相連經典史詩般的熠熠光芒。 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奪取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總人口不到10萬的大別山下、鄂豫皖蘇區首府新縣,就為革命犧牲了5.5萬人,許多村莊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只有420萬人口的沂蒙山區,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1萬多人參軍參戰,10多萬人英勇犧牲,在革命戰爭進行到最艱難的時候,沂蒙山人喊出了“破家支前”的口號:最后一碗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縫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他上戰場! 大別山高,擋不住擁軍支前;沂蒙水長,訴不盡魚水情深。談起大別山,陳再道上將曾動情講道:“大別山的人民,不愧為偉大的人民。”提起沂蒙山,陳毅元帥曾深情慨嘆:“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這些可歌可泣的記憶、血肉相連的歷史,見證了老區對人民軍隊恩重如山。作為人民軍隊,我們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老區人民的恩情。改革開放以來,老區經濟社會建設發生了巨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但受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老區人民還存在諸如教育條件差、收入來源少、看病就醫難等實際困難。人民軍隊尤其是駐革命老區部隊應滿懷飲水思源、反哺報恩之心,自覺把老區人民疾苦放在心頭,多做惠民生、暖民心、解民憂的實事好事。 像當年老區人民“得知部隊缺木材,17萬塊門板送前線”那樣開展援建活動,堅持問“需”于民,深入老區認真調研、科學論證,充分聽取和考慮地方政府、人民群眾的意愿,把準援建活動脈搏,把好事做到老區人民的急需處,把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 像當年沂蒙山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那樣開展援建活動,撲下身子、真幫實干,不搞花架子,多做能從根本上脫貧解困的“造血工程”,多做眼下受惠、子孫受益的“長遠工程”,讓老區的明天更美好。 像當年大別山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鬧革命那樣開展援建活動,堅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久久為功持續用力,一茬接著一茬幫,一任接著一任干,使各項援建工作都能在終端見到成效,讓老區人民得到真實惠,看到大變化。(張建華 濟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少將)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摒棄為官不為的消極狀態
已是最后一篇
-
摒棄為官不為的消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