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殤、城殤變為國殤,就是為了表明中國人民牢記侵略戰爭曾經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忘卻苦難的歷史,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12月13日,我們將迎來首個國家公祭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國家公祭日,是站在國家的高度,以立法的形式,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為了配合國家公祭活動的開展,一系列活動也早以各種方式呈現。這一切,都是為了重溫家庭和國家的歷史記憶。 國家公祭首先是對人權的維護和捍衛。尊重個體人的生命,是現代人類和各個國家共同的價值取向。南京大屠殺30多萬死難者絕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它意味著一個個曾經鮮活的人的生命權遭到法西斯任意的剝奪,人的尊嚴受到肆意的凌辱。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短短六周,日本侵略者置人類道德標準和國際公法于不顧,在南京殘忍屠殺了30多萬平民和俘虜,平均每12秒就殺害一名中國人。日軍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竟殘忍地進行殺人比賽,從無錫的橫林鎮,殺到常州的火車站、鎮江的句容城、南京的紫金山下,一個殺了106人,另一個殺了105人。由于分不清誰先殺到100人,于是以殺150人為新的比賽目標……每每回憶這些慘痛的歷史,便會強烈譴責侵略者對人權野蠻的踐踏,也對無辜死難同胞和受傷害的幸存者們,報以深深的同情和悲憤。 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也是百姓家庭受難的真實記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增設了30戶南京大屠殺家庭受害者名單,最多的一戶有7位親人遇難,最少的也有兩人死亡,共108個死難者。加上日前新刻上的8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字,那面遇難同胞名單墻上,死難者姓名已經增加至10505個。客觀地說,個人受害史和家族受害史,是和國家、民族受害史連在一起的。國家不強、國防不強,就易于受到外敵的侵略和加害,百姓的生命也就得不到保障。 隨著當年留在南京的德國人拉貝、美國人馬吉、丹麥人辛德貝格等國際人士的書信、日記、影像資料陸續被發現,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和研究者的共識,侵略者的暴行,也激起了世界范圍內愛好和平的組織和人士共同的義憤和譴責。把南京大屠殺開始的這一天作為國家公祭日,不僅是為了追憶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也是為了悼念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化學戰、細菌戰、三光政策、性暴行、無差別轟炸、強掠勞工等戰爭罪行。 國家公祭,意味著公祭活動將從個體記憶、家庭記憶、城市記憶,上升到國家記憶、民族記憶、世界記憶。南京大屠殺是一個國恥,是中華民族的創傷,也是世界現代文明史上人道主義的一場災難。慘絕人寰的空前浩劫,給中國人民留下了不能忘卻的災難記憶。把家殤、城殤變為國殤,就是為了表明中國人民牢記侵略戰爭曾經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忘卻苦難的歷史,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德國演講時引用了一句名言:“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歷史直通現實又指向未來,缺失了歷史感,不僅會模糊對當下的認知,還有可能貽誤對未來的預判。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所有重蹈覆轍都是從忘卻開始的。通過國家公祭,重溫國家的悲慘記憶,銘記歷史,警鐘長鳴,才能避免靈魂生病,更加珍視和平,激勵國人以自強不息的姿態走向未來,永遠不讓歷史悲劇重演。(朱成山 作者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維護世界和平 充分共享人權
已是最后一篇
-
維護世界和平 充分共享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