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發一篇言論——《那些“沒臉回家”的年輕人》,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熱議。為什么“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歸家之路,變成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年輕人“沒臉回家”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心理?社會“夾心層”群體的出現,給社會結構、社會治理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今天,我們從眾多跟帖來稿中選出幾篇,與大家繼續深入分析這一現象。不論是呼吁多一些制度護佑、人文關懷,還是奉勸年輕人放低“身價”,都體現了關懷與愛護。新年將近,春節不遠,相信這個話題還會引起共鳴。我們將擇機繼續刊發,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汲取滿滿的正能量,感受溫暖。 ——編 者 親情比面子更珍貴 湖南長沙 高亞洲 “沒臉回家”的壓力顯然不是單維度的,在這個匆忙的時代,年輕人所遭遇的問題,除了工作上的困頓,還包括情感上的空白、精神上的迷茫等方面。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必須共同面對的“痛點”。 時代痛感要靠改革發展來紓解,也需要年輕人自己去找尋壓力出口。不可否認,所謂的“沒臉回家”,有一定的面子心理在作祟。有句歌詞唱得好: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只要自己努力經營了,不負青春年華,又何談“沒臉”呢?合家團圓,喜氣洋洋,才是過年的真正意義。事實上,很多年終不安和焦慮,想開了不過是庸人自擾。親情比面子彌足珍貴,親情難圓和鄉愁難解才是真正的不可承受之重。 從親情角度而言,過年回家看看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倫理,以沒賺到錢、沒找到“另一半”為借口不回家,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也非父母所愿。親情寶貴,夢想可貴,但二者并非一定難以兼顧。多一點溝通交流和相互關愛,親情會成為夢想的溫厚依托。 制度關懷不可或缺 湖北武漢 楊朝清 “沒臉回家”,是一部分出生在農村、生活在城市的青年人的心理焦慮。他們一方面承載著“出人頭地”的家庭期望,另一方面卻又難以在短期內實現人生突破,這樣的痛楚最難紓解,也最需要制度關懷。 在上學讀書過程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缺少經濟投入和智力支持,讓農家子弟處在了相對不利地位;在工作生活上,他們還要面臨高昂的城市融入成本,承受著難以言說的堅硬現實。種種不利因素,最終引致了青年人強烈的挫敗感和失落感。 幫助青年人擺脫艱辛和悲情,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改革工程。不論是從“弱勢補償”的角度增加農村生源就讀重點大學的機會,還是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就業環境,抑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助力青年人更好融入城市,都需要用堅定不移的改革和細致入微的制度,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多一些直指人心的制度關懷,寒門青年的心底才能被陽光鋪滿。 擺正心態才是關鍵 山東煙臺 叢曉波 青年人,尤其是農村大學生日漸淪為社會“夾心層”,是部分社會現實。破解難題,需要為農村大學生打通更多上升通道,也需要青年人積極調整心態,正確看待青春夢想和個人價值。 事實上,無論是二、三線城市,還是小城鎮和農村,都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只要不怕吃苦,不怕失敗,在哪里都可能成功。一些農村大學生一旦跳出農門,心態就發生了變化,哪怕在大城市住地下室,也不愿回鄉創業或者到更能施展拳腳的中小城市去。這種一廂情愿造成的生活困頓,不能完全歸咎于體制,更應從心態和觀念上找找原因。 許多時候,以財富論英雄,只會貶低了英雄的意義;以城市論成敗,只會讓成敗失去基本標準。價值多元的時代,成功的模式和標準本應見仁見智。身為農村大學生,不能一味被所謂“成功學”支配,為社會庸見所擾。建構起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成功觀,才能擁有永不貶值的財富。 |
- 上一篇:
-
“人的新農村”讓發展更有人性溫度
已是第一篇
-
“人的新農村”讓發展更有人性溫度
- 下一篇:
-
“看到不管太冷漠” 誰更該銘記此話
已是最后一篇
-
“看到不管太冷漠” 誰更該銘記此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