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設“人的新農村”,就必須緊緊圍繞“人”做工作,積極出對策、謀發展,努力破解“人”所關注的重要難題 12月23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落下帷幕。會議全面總結了我國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客觀分析了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全新挑戰,要求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這為明年和今后一段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更加重視人的作用,指明了前進方向。(12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 農業是工業和服務業等各產業的基礎和支撐。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富裕和農村的發展,就談不上國家的富裕和發展。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重點和難點仍然在農村。所以,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考察,重視“三農”工作,凸顯“人”的地位,下大力氣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都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曾經一個時期,全國不少地方雖然都在談重視農業的地位,也在做加快農村發展的工作,并著力保護農民的利益,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忽略了農村的特點,忽略了農民的需求,使農村工作出現了一定的偏差。有的地方甚至將城市發展工業的思路簡單套用在農村工作上,不珍惜土地資源,大搞房地產開發,大建企業廠房,大搞農業樣板工程,無視環境保護,造成基本農田快速消耗,使“18億畝耕地紅線”頻頻告急,更是造成不少地方的綠水青山加速消失,小溪小河處處斷流。這不僅直接給廣大農民帶來切膚之痛,而且也讓廣大城里人的“鄉愁”無處安放,成為無根的浮萍和沒有精神歸依的城市流浪者。 為此,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發展更好地為“人”服務,成為全社會的共同期待。在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首屆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中央領導同志提出,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今,中央又旗幟鮮明地提出“人的新農村”,提出要“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無疑是以人為本精神的延續,也是黨中央回應人民呼聲和訴求的體現。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核心就在于“新”。這個“新”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要體現在理念、道路、舉措等各個層面。沒有“物的新農村”,農村就必然依舊落后,也就談不上“新”,所以,物質基礎層面的建設發展是完全需要的。但是,生活于農村的人除了對物的需要,還有精神層面的需要,這就決定了“物的新農村”建設不僅要服務于人,還要有“人的新農村”。今后搞新農村建設,必須首先處理好這對辯證關系,才能使新農村建設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 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鎮,就業始終是人們謀生的頭等大事,也是發展的基本前提。要建設“人的新農村”,就必須緊緊圍繞“人”做工作,積極出對策、謀發展,努力破解“人”所關注的重要難題。當前,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村“空心化”更加明顯,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進城第二代農民工等群體無疑是“人的新農村”建設中無法回避的重要對象。推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引導城市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切實給廣大農民帶來看得見的實惠,才能逐步填平城鎮與農村的巨大發展鴻溝,使新農村發展成為推動中國前行的新動力。(俞夫)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沒臉回家”,窘境如何化解
已是最后一篇
-
“沒臉回家”,窘境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