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文化遺產大國,五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史,留下了數量眾多、異彩紛呈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歷時5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僅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多處。近年來,社會各界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逐漸加強。2013年,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3處,創下歷次之最,國保單位總數達4296處;地方政府也相繼公布了新一批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保單位達到12萬余處,較第三次文物普查前有了大幅度增加。 文保工作取得可喜的進展,與我們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物作出重要批示密不可分。習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任職時,就十分重視當地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3年以來,習近平同志先后就河北正定古城、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哈爾濱731遺址群、遼寧阜新“萬人坑”遺址的保護工作作出批示,指出要秉持正確保護理念,加強修護工作,防止破壞性建設。2014年9月,習近平特別針對中國建筑文化的缺失問題指出,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脈的體現和延續,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讓我們的城市建筑更好地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具有深遠的意義。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標。文化遺產是文化的根基,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華夏之所以為華夏,中華文明之所以為中華文明的決定性因素。當前,文化界存在某種媚洋、薄古的風氣,一說起古代就嗤之以鼻,唯國外馬首是瞻。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現,久而久之,就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我們要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浸潤在中國元素之中,生活在中國故事之中,經受“中國情懷”和“中國智慧”滋養,創造出足夠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文化。 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正如習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長時所指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當前,城鎮化和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威脅著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亟須將文化遺產保護提升為基本國策,為自己也為后代,留下我們從哪里來的印記。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既要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也要激發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要讓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做到愛物惜物、慎終追遠,讓每一位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覺自信地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唯有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共同努力,文化遺產保護的這棵樹苗,才能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碩果來。(光明日報評論員)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要“輸血”也要“造血”
已是最后一篇
-
要“輸血”也要“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