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保護,有的地方有心無力,有的地方可能是無力也無心。 保護傳統村落,離不開政府倡導和支持,但在一些地方,其重要性常被忽視。一些基層干部認為,經濟發展是“硬指標”,古村保護是“軟任務”,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有所取舍。 保護傳統村落,當然離不開資金。但最要緊的,還是政府的倡導和支持。 “談到城市建設,一些地方的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要錢給錢、要人給人,但一到村鎮建設就根本不放精力。這歸根結底是認識問題。傳統村落自身的特性決定了保護與發展工作見效緩慢,難以調動積極性。”江西省住建廳副廳長曾紹平認為,“要解決古村落保護的問題,首先必須提高領導干部的保護意識。” 福建屏南縣有座千年古村漈頭村,清澈見底的竹溪穿村而過,沿河兩旁是鱗次櫛比的黃墻黛瓦。“前幾年村子里特別臟,溪里、路上到處是垃圾,老房子也損壞了不少。”在村里生活了一輩子的張大爺這樣說。 變化是怎么發生的呢?始于去年縣委書記的“掛村整治”。“領導掛點幫扶,不僅激發了大伙兒保護村落的熱情,還帶來了實惠。9個部門共籌集資金200萬元,還爭取來一事一議財政撥款200萬元,村里很快就進行了自來水改造等工程。”漈頭村干部說。 并非只有漈頭村獲此“特殊待遇”,屏南縣其他古村古鎮也都有縣領導掛點。由縣領導擔任責任人,是屏南重視古村落保護的一個寫照,也起到了比較好的保護效果。 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貴州缺錢。安順市七眼橋鎮本寨村老支書梅德安憂心忡忡,原以為本寨村變為旅游點后保護問題能有所緩解。可最近幾年,全村每年得到的門票分成僅4萬元左右。微薄的收入倒逼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經商、打工,留在老宅子里居住的已不足60戶,且基本以老人為主。“原來人在老宅里住的時候還能日常維護,如今大多數人搬了出去,大門一鎖,房子老化得厲害,嚴重的還有倒塌風險。”梅德安說。 針對這種局面,貴州省提出了解決方案——“將屯堡文化相對集中的七眼橋鎮等納入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整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將屯堡文化、田園風光串聯起來,形成安順大屯堡景區,讓游客留得久、住得下,讓老百姓在古寨保護中成為受益者。”貴州省住建廳廳長張鵬說,這項工作已從2014年組織實施。 顯然,這是一個創新。創新的背后是用心。有心才有力,有根方能留住魂。領導干部用心,才會辦法比困難多。囊中羞澀或是實情,但宣傳、鼓勵、組織全社會來關心、支持保護古村落的姿態不應羞澀。政府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到底有多強?答案就在積極、大膽地去試去闖中。 古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記憶,維系著傳統,更涉及文化根脈,寄托著各族兒女的鄉愁。 “記得住鄉愁”,守住中華民族文明的根,領導干部理當成為“第一責任人”。(肖竺)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已是最后一篇
-
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