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旅游局宣布施行《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一旦有人出現擾亂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壞公共環境衛生等六種行為,將被納入記錄系統,保存期限最高可達兩年。這一“官方版游客黑名單制度”,就是要建立起“一步失范,寸步難行”的社會規則。倘若真能以此為契機,倒逼出國人對文明意識的反躬自省,敦促全社會共同求解文明建設難題,將是善莫大焉。
文明意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里固有的,而是在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我們常說,中國用幾十年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但硬件的突飛猛進不必然帶來軟件的同步提升。更何況,培養文明意識是周期長、見效慢、量化難的“虛功”,很難立竿見影、一蹴而就。與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積淀相比,我們的現代文明程度的確還有很大欠缺。但起步晚并不意味著可以放任自流,隨著中國重回世界舞臺中央,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盡快補齊國民文明意識這塊短板已刻不容緩。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的變化,需要經歷服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這描述了習慣養成中人類心理的演變過程,也明示了培養文明意識的基本路徑。著眼當下,我們顯然還處在“服從”階段,需要劃出行為規范的紅線,以剛性制度剎住不文明之風。事實一再證明,如果僅憑一時的振臂一呼和道德譴責,而沒有讓違規者真正感到痛徹的處罰,即使規則秩序就在眼前,依然會有人視而不見。此番新規出臺,就當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心慈手軟選擇性執法不行,怕麻煩見事就躲更不行。只有讓遵紀守法者看到希望,讓挑戰秩序者付出代價,我們的社會才能匯聚起遵規守矩的正能量。
培養社會文明意識,外部強制力固然重要,但人們的“認同”“內化”才是根本所在。相關部門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還需在涵養遵規守矩的社會氛圍上下功夫。當下最迫切的,就是破除法不責眾的社會心態,樹立起對規則的尊重敬畏。比如,以示范引領、宣傳闡釋等方式培育文明判斷力;以公益廣告、公益活動等形式提升文明感召力,等等。待到社會公眾在遵規守序的前提與底線上達成共識、維護共識,這個社會就會更美好,更能維護好每一個人的切身權益。
魯迅先生曾言,“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回顧近代歷史,所有社會的進步力量,無不把“國民素質”作為發展根本。今天也是如此,我們追求國家的現代化,首先應當追求國民的現代化。我們傳遞給世界的,不能僅是奢侈品店里掃貨的闊綽、各大景區爆滿的熱情,更應是謙遜有禮的大國公民形象。“重典治亂”是涵養文明意識的開端,只要我們虛功實做、持之以恒,定能獲得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現代性”,提升一個文明古國的時代內涵。(崔文佳)
(摘編自4月10日《北京日報》,原題為《今天我們該如何培養文明意識》)
- 上一篇:
-
把握好社會心態的“正效能”
已是第一篇
-
把握好社會心態的“正效能”
- 下一篇:
-
心中有戒 用權才有底線
已是最后一篇
-
心中有戒 用權才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