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中宣部、國家發改委部署開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近日,中宣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通報表揚了100個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先進單位和100名先進個人。這是對廣大干部群眾積極響應、熱情參與的鼓勵與肯定,更是對節約每一粒糧、每一滴水、每一度電的自覺行為的尊崇和禮敬。
節儉常常與勤勞一起,并稱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尚書》中的“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到《朱柏廬治家格言》中的那句著名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儉則興,奢則敗”的觀念一直被我們的祖先奉為治國理家的不二法門。在我們奮斗的歷程中,從自力更生的南泥灣精神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增產節約行動,再到十八大以來深入人心的八項規定等,樸素節約自始至終都是我們黨的精神底色。
應當看到,在全球化大潮下,消費主義影響著開始富裕起來的國人和年輕的下一代。令人擔憂的是,在部分人的心中,直接把消費等同于浪費,認為浪費有益于生產,甚至只有浪費才有生產,量入為出被認為是老古董跟不上時代,勤儉節約的古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消費主義乃至浪費真的是人類未來嗎?不用人類自己辯駁,自然界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生態破壞、能源危機、自然災害加重,造成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空前緊張。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增長方式、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不可能是我們的未來。節儉節約,敬畏自然,任何時候都應該是人類的生存法則。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新四化”之后增加“綠色化”,倡導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化,正是基于此意。
當前,節儉節約理應作為人人遵守的原則,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于個人而言,這是儉以養德、福田心耕的善念善舉;于社會而言,這是緩解沖突、和諧共生的相處之道;而對于國家而言,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真正國富民強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由此來看,表揚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僅僅只是一個階段的小結,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將要自覺自動開展下去,永遠不會有終點。(光明日報評論員)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打擊“野雞大學”監管部門豈能缺位
已是最后一篇
-
打擊“野雞大學”監管部門豈能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