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每當政府出臺與控煙有關的政策時,都會被一些媒體形容為“史上最嚴禁煙令”,仿佛已然找到了解決控煙問題的靈丹妙藥。此前天津、深圳、長春等地出臺“禁煙令”時如此,《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6月1日正式實施時也是如此——該《條例》規定帶頂、帶蓋的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將全面禁止吸煙。
增加“煙民”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法律成本,理論上有助于推進公共場所控煙工作。然而,在輿論紛紛為北京版“史上最嚴禁煙令”點贊之時,我卻想給那些盲目樂觀的人潑一盆“冷水”——無論是禁煙、控煙還是戒煙都是技術活,要想讓控煙法規長出“鋼牙”,就不能把全面禁煙想得太簡單。
在不吸煙的人看來,響應“禁煙令”號召很簡單。但他們或許不知道: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近日發布的報告,中國“煙民”的數量已超過3億;從2003年中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到2014年,中國卷煙生產總量增長了39%,這些香煙首尾相連可繞地球5.2萬圈。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抽煙已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剛性需求。可以預見的是,即使有關部門制定了非常嚴厲的罰則,很多“煙民”依然會千方百計地違規吸煙。因此,要讓“煙民”告別吞云吐霧的生活,不能指望某個法律法規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要轉變當前的控煙思維和控煙方式,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
另外,還要對現有的控煙教育模式有所反思。過去,很多人只知道那句“吸煙有害健康”,以及香煙中的尼古丁會引發肺部疾病。這種空洞的說教很難入腦入心,更會使很多人覺得其他人是否吸煙與自己無關。一項調查顯示,63.8%的人遇到別人違規吸煙會選擇離開或忍耐。
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國控煙教育的模式應有所調整。比如,不再給香煙設計漂亮、奢侈的包裝,而是像國外一樣把展現吸煙危害的重口味圖片印在包裝盒上;再比如,既從個人健康、金錢損失的角度警告“煙民”,又鼓勵吸煙者從他人權利的角度換位思考。通過教育改變公眾對吸煙的看法,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推進公共場所全面控煙,需要更好地發揮行政的力量,更要借助于專業的力量。比如,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煙草依賴”認定為一種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僅有3%左右的人能在戒煙后維持一年不吸煙。這些數據都說明,“煙癮”其實是一種病,需要用專業的醫療手段提供救援,也需要醫保制度在報銷方面積極跟進。
過去這些年的實踐表明,更嚴格的控煙立法,確實能讓控煙形勢有所好轉,但我們不能指望僅靠立法和罰款就能徹底解決問題。正視控煙的復雜性和困難,加強對控煙工作的監管,讓控煙法規更好地發揮作用,才能離全面禁煙目標更近。(湯嘉琛)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肯德基依法維權的啟示
已是最后一篇
-
肯德基依法維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