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指出,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社區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促進社會融合、豐富精神生活、實現人的社會化的基本場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創新社區管理體制,對于加強基層社會治理、促進基層和諧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基礎而言,意義重大。
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全國各地不斷掀起社區建設熱潮,積極探索特色鮮明的社區管理體制。但總體來看,各地因地制宜改革創新社區管理體制,在適應地方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例如,政府治理與居民自治的關系不易理順,社區社會組織和民間組織培育相對滯后,社區中本地居民與外來居民融合不夠,等等。尤其是在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二元結構深刻調整的新形勢下,各地社區人員構成日趨復雜多元,各類社會矛盾和風險在社區不斷聚集,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社區管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說之前的社區管理主要是應對“單位制”被打破后,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的挑戰,那么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社區管理,則主要是應對城鎮化發展中,傳統村落向現代社區、農民向市民轉變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對創新社區管理體制需遵循的原則以及路徑的探索,顯得極為必要。
創新社區管理體制需遵循的原則
只有構建起符合發展規律、切合我國實際的社區管理體制,才能促進社區和諧穩定、社會安定有序。參考國內外社區管理理論和實踐,筆者認為,現階段創新我國社區管理體制需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西方國家所倡導的社會治理強調多元主體地位無差異地共同參與治理,強調市場、政府、非政府組織并立,這與我國是存在本質區別的。我國在創新社區管理體制時,首要應堅持黨的領導。實踐中,重點是要處理好社區黨組織與其他基層組織的關系問題,切實發揮好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堅強堡壘作用。
堅持以文化人。現代社會,社區日益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共同體,為了維護這一共同體的穩定,生活于其中的社區成員必須堅持共同的價值觀念,具備文化認同。當前,各地社區人員構成復雜,彼此之間文化差別比較大,更應在創新管理中重視以文化人,培育共同的價值理念,便于在社區層面實現社會融合。
堅持依法治理。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現代國家加強社會治理的基本準則和手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并對深化包括社區在內的基層依法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從實際情況看,目前全社會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都還沒有較好地樹立起來,因此,促進社區依法治理,提高社區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是當務之急。
堅持共建共享。服務群眾、依靠群眾是社區管理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著力點。社區管理的最終行動主體是所在社區的居民和單位,創新社區管理體制的關鍵是激發社區居民及轄區單位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社區管理能夠凝聚社區居民和轄區單位的能力和智慧,真正做到共建共享。
創新社區管理體制的路徑
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基層社區常設的組織機構,是密切黨同社區群眾的聯系和穩固黨的執政基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新社區管理體制過程中,必須切實推進社區黨的建設,健全社區黨組織體系,加強和鞏固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社區服務機構等社區組織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在社區管理中統攬全局、協調各方、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積極創新社區黨組織的活動方式,發揮社區在職黨員和流動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把社區范圍內的各方面力量和各種資源組織利用起來。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創新社區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政府與社區的關系,明確界定各自的職責,對社區居委會與政府職能部門、街道的職責進行全面清理細劃,將一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會公益性事業,交給社區去辦;對涉及行政執法、管理的工作由政府全面負責;對一些需要社區協調、配合的工作,政府在做好相關業務指導的基礎上,按照“費隨事轉”原則,將相關工作經費撥付到位,做到責權統一。此外,還要修訂社區公約、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梳理匯總我國各級各部門出臺的涉及基層社區的法律規定,使之便于社區居民遵守和操作。
在提高自治水平中激發社會各方面參與活力。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是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橋梁,是我國特有的社會基層組織。要進一步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社區群眾性自治制度,支持和指導社區居民委員會依法履行自治職能,健全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議事協商制度、居務公開制度等制度,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要適應城鎮化進程的要求,開拓外來居民參與社區居民自治的新途徑。要適應市場經濟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積極培育發展民間自治組織,支持其參與社區管理。
把加強社區服務作為創新社區管理的重點加以推進。社區服務除了具有福利性和社會性之外,還具有區域性、群眾性、綜合性等特點,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斷豐富的。要緊緊圍繞服務社區居民這個根本,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拓展社區服務范圍,靈活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購買崗位和項目管理等方式,大力發展社區服務中心、服務站、服務網點,為居民提供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健、計劃生育、幼兒托管、養老助殘以及政策、法律、科技咨詢等全方位的服務,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加強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工作者專業化和職業化的主導作用,又要高度重視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盡可能多地動員各方面人員和力量。
注重培養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準。社區文化是促進社會融合、改進社區管理的內在精神支撐。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居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注重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把抽象的概念、崇高的追求變成人們實實在在的行動。要采取社會捐助、群眾自助、共建幫助等多種渠道,充分利用社區各類文化設施,引導轄區單位對居民開放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廣泛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文體活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張彌 作者單位為中央黨校科社部)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梁朝偉的雞湯為什么比別人的香?
已是最后一篇
-
梁朝偉的雞湯為什么比別人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