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東方主戰場,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頑強奮戰和巨大犧牲,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從此,再也沒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肆虐。
中國抗日戰爭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14年抗日戰爭是一個整體,前6年局部抗戰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地區,是整個抗日戰爭的先聲和重要組成部分;后8年的全國抗戰是前期局部抗戰的延伸和發展,也是中國以舉國之力全面抗擊并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決戰。學習了解中國抗日戰爭史,要著力抓住和深入研究以下三個方面的重大問題。
一、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率先獨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中國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在這場關乎世界和平、人類命運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軍的主要兵力,對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中國打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法西斯隨著意大利和德國等國際法西斯的泛濫而迅速崛起。20世紀20年代,日本軍部法西斯正式形成,并極力煽動侵華戰爭狂熱。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東方會議,重點討論侵華問題。會后,田中義一起草了《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并上奏裕仁天皇,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日本右翼一些人試圖否認《田中奏折》的存在,但各方史實均證明《田中奏折》的出籠是確定無疑的。《田中奏折》露骨地表明了先攫取滿蒙,再占領整個中國,進而吞并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構想,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總綱領。1930年,日本法西斯正式登上政治舞臺后,進一步加快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準備工作。1931年,日本率先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點燃了世界法西斯對外侵略戰爭的第一把戰火。當西方主要國家對日本的侵略戰爭實行妥協縱容政策時,中國人民高舉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幟,奮起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中國獨立開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個大規模戰場。1937年,日本挑起七七事變,開始了以滅亡中國為目標的全面侵華戰爭。面對法西斯的瘋狂入侵,中國軍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同仇敵愾、團結御侮,獨立開辟了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在日本戰略進攻、中國戰略防御期間,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達400余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中國近5億人口有4億被卷入戰爭。中日全面戰爭的爆發,是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矛盾上升為世界主要矛盾的表現,它對世界產生了牽動全局乃至改變格局的影響,事實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
中國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陸軍兵力和相當一部分海空軍力量,牢牢地捆住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國的持久抗戰,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有力地支援了蘇聯抗擊德國法西斯;牽制和推遲了日本進攻南洋的南進步伐,迫使日軍背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南進,有力地支援了美、英與日本作戰;最終粉碎了日本與德、意法西斯東西對進、稱霸全球的戰略圖謀。中國的持久抗戰不但為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戰爭準備時間,而且為保證同盟國實施“先歐后亞”大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說過,如果“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十五個師團,也許有二十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后,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蘇聯元帥崔可夫說過:“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里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
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場國際性的戰爭,建立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戰勝德、日、意侵略者的重要保證。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不但在世界東方率先建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隨著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蘇、美、英、法為代表的國際力量與中國在反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利益基礎上逐步拉近了戰略合作的距離。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到全球范圍時,中國主動加強與蘇、美、英、法等同盟國的戰略協調,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為取得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戰爭后期,中國又參與聯合國的創建,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不僅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支持鄰國的獨立運動,維護弱小民族的利益,而且與同盟國并肩戰斗,為徹底打敗法西斯發揮了重大作用,為創建聯合國和鞏固戰后成果作出歷史性貢獻。
中國軍民與各國軍民一道,互相支援,互相配合。在全國抗戰初期,蘇聯是中國抗戰的主要支持者,除從物力上給中國大量援助外,還派遣大批軍事顧問、技術專家到中國,甚至直接派空軍志愿隊來華參加抗戰,200多名蘇聯志愿飛行員在抗戰中犧牲。1941年,陳納德組建美國援華志愿航空隊(即飛虎隊),幫助中國空軍同日軍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加大對華軍援。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蘭、波蘭、丹麥以及德國、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日本等國的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抗日戰爭。白求恩醫生、柯棣華醫生和德國記者漢斯等人,為中國的抗戰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同樣,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中國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與盟軍協同作戰,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后少有的沉重打擊。中國遠征軍反攻緬北、滇西,也為盟軍收復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并減輕了盟軍在印緬地區和太平洋地區的壓力。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快評:扣緊語言文明的“扣子”
已是最后一篇
-
快評:扣緊語言文明的“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