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對外發布《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吨改稀访鞔_規定,60%的老百姓認為是黑臭水體就應列入整治名單,至少90%的老百姓滿意才能認定達到整治目標。住房城鄉建設部還將會同環保部等部門建立全國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定期發布信息,接受公眾舉報。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普通百姓對環境質量最有切身感受,對環境質量的變化也最敏感,因此對環境治理工作最有評判權。如新民晚報日前報道,曾經空氣清新、河流清澈的合慶鎮和許浦村,如今環境臟亂、水體黑臭,當地居民苦不堪言,期盼在政府主導整治之下,早日看到環境根本改觀。
這次住建部會同環保部等部門制定《指南》,明確黑臭水體主要針對感官性指標,老百姓不需要任何技術手段就能判斷,要讓老百姓在黑臭水體篩查、治理、評價等全過程參與,監督地方政府對黑臭水體整治的成效,保障居民在黑臭水體治理中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這是城市環境治理觀念的顯著變化,體現了城市環境治理“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的原則,體現了普通百姓在城市環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值得贊許。
以往,我們在環境治理上走過“唯數據論”的彎路,職能部門發布的環境檢測數據,不是“合格”就是“優良”。明明老百姓看到的多是灰蒙蒙的一片天,有關部門發布的數據卻顯示“本月藍天數已達標”;明明老百姓家里的自來水渾濁不清,有關部門檢測結果卻顯示“水質良好”?,F在,從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再到此次住建部、環保部等制定的《指南》,都明確將環境治理評價、考核與老百姓的感覺、感受直接掛鉤。這就是說,百姓的感覺不會總有問題,百姓不會被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所欺騙,如果百姓沒有看到青山綠水,沒有呼吸到新鮮空氣,職能部門的檢測數據再好看也是白搭,職能部門把工作成績吹破天也是白搭。
有了環境治理觀念的變化,具體操作中還要注意科學嚴謹,避免“百姓說了算”變味走樣?!吨改稀芬幎?,60%的老百姓認為是黑臭水體就應列入整治名單,至少90%的老百姓滿意才能認定達到整治目標,這里的60%和90%都是抽樣調查的比例,“原則上每個水體的調查問卷有效數量不少于100份”。黑臭水體影響范圍內的社區居民、商戶少則幾千上萬,多則幾萬十幾萬,假如只發放100份問卷,調查的“門檻”越低,人為操作的空間就越大,民意的真實性可能就要打折扣。
鑒于此,應大幅提高調查問卷的有效數量,擴大民意調查的范圍和代表性,既要在排查識別階段全面聽取“認為是黑臭水體”的聲音,也要在效果評估階段全面聽取“不滿意”的聲音,確保60%和90%都是貨真價實的民意體現,而不是選擇性聽取民意的結果。(潘洪其)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城市建設一定要跟樹過不去嗎
已是最后一篇
-
城市建設一定要跟樹過不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