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紐約州參眾兩院分別通過題為《促進對話合作,歡迎習近平主席訪美》的決議。決議熱烈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對美國進行的國事訪問,重申紐約州將致力于加強與中國在經貿及教育、文化、旅游等人文領域的合作,相信習近平主席此訪必將極大地促進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紐約州參眾兩院的決議,代表了美國有識之士對中美關系的積極看法和建設性態(tài)度,是中美關系有牢固社會基礎的體現(xiàn)。如果把中美關系比作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么人文交流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基,而且越往兩國地方和基層看,就越能看到這種社會基礎與日俱增。
中美各種人文交流、民間交往日益頻繁且深入,這是全球化時代中美不斷增強的利益交融格局與相互依存關系最有力的證明之一。自從2011年2月啟動以來,中美省州長論壇成為中美省州級地方領導探討共同關心的問題、加強務實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極大促進了中美各省州之間經貿及人文等各領域的合作。目前,兩國已經建立43對友好省州以及200多對友好城市。中美之間每天上萬人往來于太平洋兩岸,2015年兩國人員往來有望突破500萬人次。2009年奧巴馬政府宣布實施“十萬強”項目,計劃在5年內派遣10萬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截至2014年底,有超過10萬美國學生到中國學習、訪問、生活。目前有超過27萬中國學生在美國留學,每三個美國留學生中,就有一個是中國學生。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離不開積極有效的人文交流。植根于心的友誼,才是牢不可破的。中美人文交流就像是一張巨大的網,承載著中美關系的厚重,更像是無所不在的空氣,維系著中美關系的“生存”。兩國人民的交往有力地促進了相互了解,增進了彼此的互信和友誼。有調查顯示,旅游使得41%—43%的兩國民眾對彼此國家抱有積極的看法。2/3的美國民眾、商界人士及政治領導人在去過中國后開始對中國產生好感或者更好的看法。今年早些時候,由于一部手機,來自紐約的網絡編輯馬特與廣東的“橘子哥”之間結下友誼,讓中美兩國網友津津樂道。作為普通美國民眾,馬特想得很深很遠,他認為,“像我這樣的人去中國,體會中國及其文化,會徹底改變我對兩國關系的印象,這種交往對于世界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來說非常重要”。
中美友好的根基在民眾,希望在青年。中美兩國的青年不僅構成了中美人文交流的主力,人文交流對于增進兩國民眾互信的積極作用也突出表現(xiàn)在青年身上。2013年,美國蓋洛普民調顯示,年齡在18—29歲的受訪者,72%的人視中國為盟友(20%)或是友善的國家(52%)。2005年—2013年皮尤進行的民調也顯示,相比其他年齡段的兩國民眾,18—29歲之間的中美兩國青年看待對方更加積極。其中2013年的數(shù)據顯示,超過半數(shù)的兩國年輕人都對對方國家持積極看法。
去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南海會晤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時強調,要以積水成淵、積土成山的精神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繼承和拓寬既有的交流渠道,鼓勵和擴大兩國人民友好往來,不斷夯實中美友好的社會和民眾基礎,為兩國攜手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注入更多正能量。(王棟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zhí)行副主任)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愛無間 情相連
已是最后一篇
-
愛無間 情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