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宋朝,我國就出現了紙幣“交子”,在這之后600年,英格蘭銀行才開始印制英鎊紙幣??滴跄觊g,同仁堂的創辦者樂鳳鳴就提出,“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恪守誠信的同仁堂終成百年老店而常青不衰。嘉慶年間,開創了中國第一家信用機構“日升昌票號”的掌門人雷履泰,始終堅守“寧可失利也不肯失信于人”的信條,終“匯通天下”。
對于歷史上的誠信巨賈名言和誠信經營故事,不少人如數家珍?!叭藷o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盛。”誠實守信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寶貴的歷史經驗,早已浸潤在我們的文化基因中,是我們為人處事、辦企經商、治國安邦所需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不少人的懷念里,確有對傳統文化的尊崇,但除此之外,似乎還有另一層“看今朝,憶往昔”的酸楚。
揆諸現實,我們正處于一個誠信斷層、信用貧困的焦灼期。單就經濟領域來說,毒奶粉、“地溝油”等無良企業的制假售假仍讓人心有余悸,商業欺詐、財務造假等劣行依舊是打不死的“小強”,“劣幣驅逐良幣”“劣企驅逐良企”的“逆潮”持續沖擊著市場經濟的基石。有學者直言,我國目前正面臨著一場社會信任危機。
一個市場里如果有太多的“軟骨病”企業,有太多的“面諾而背違,陽是而陰非”,那么這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注定無法長久和穩定。沒有誠信,就沒有利益,就沒有未來。
可喜的是,面對誠信尤其是商業信用遭遇挑戰的嚴峻情勢,更多的人在洞悉,更多的人在行動,去喚醒市場主體心中沉睡已久的誠信之心。最新的動向是,商務部、中宣部等部門和單位聯合優秀企業代表近期共同啟動了“2015中國企業信用傳遞”活動。它充分借鑒了“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十年來累積的經驗,借助誠信接力傳遞的形式,褒揚誠信典型,樹立誠信榜樣,弘揚“誠信興商”“誠信強國”理念,以期提高企業和大眾的道德責任,并引領他們共同參與、踐行誠信。
正如活動中專家所說,信用或誠信是道德問題,也是法治問題?!靶庞檬切逕挸鰜淼?,也是管出來的。”托舉誠信,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核心還是要增加社會信用體系的剛性力量,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增加守信收益,提高失信成本,真正“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誠信的厚薄將取決于規矩的方正。規矩的方正加上依法懲戒的嚴厲,必將扭轉誠信危機的局面,人立繼而業興繼而國盛。(王丹)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流量不清零”鬧劇背后的壟斷何時能打破
已是最后一篇
-
“流量不清零”鬧劇背后的壟斷何時能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