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幾年,老少邊窮去過一些,吃不飽,穿不暖的地方,有,但已經極其少見,甚至跟別人說起來某個地方,因為窮,孩子冬天穿不起棉衣,別人的第一反應通常會是:啊?還有這樣的地方。
無論我們怎么描述貧困,它總有一個標準,今天,中國的貧困標準線已經到了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而在上世紀80年代,萬元戶已經是公認的“有錢人”。聯合國的一組數字也與之印證,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60%以上,到2002年下降到30%以下,率先實現比例減半,2014年下降到4.2%。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這些年,在政府的主導下,中國先后制定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和2001—2010年、2011—2020年兩個《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進一步提出精準扶貧的新方略,增強了扶貧的有效性。
中國已經連續兩年將減貧1000萬人以上作為中央政府年度工作目標,農村貧困地區的道路、水利、電力、住房、通訊條件顯著改善,教育條件明顯改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這些,無論是在中國的西北亦或是西南相對落后的村莊,都發生了看得到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也是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的事情。筆者去農村采訪時,當地干部們無一例外地都會重點講到年人均純收入的變化。是的,于數字背后,我們看到,即使在新疆、西藏的腹地,居民在物質、教育、醫療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家,這樣的成績確實不易,由于貧困地區自身的發展,一些地區人口大量外流的情況也開始有所改觀。
不過,在中國扶貧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中國鄉村文化的衰落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憂慮。原有農耕文明下的精神生活漸進瓦解,新的文化秩序并未建立,在社會化變革中,在腰包鼓起來之后,精神生活成為扶貧之后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因為,鄉村文化的重構不僅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延續,還將會為現代鄉村治理提供智慧。
在中國,絕大多數人已經告別了吃不上飯的時代,物質生活的提高對精神生活不斷地提出新的要求,但這種文化秩序的建設,不會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而自然增加。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社會焦慮不可避免,可以預見,隨著脫貧地區經濟的不斷改善,他們原有的主要對錢的需求會變成更為復雜的精神層面需求,而社會怎么去應對,扶貧工作中如何有序開展,都值得考慮。(尹曉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你的貧困就是我的痛楚
已是最后一篇
-
你的貧困就是我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