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中有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名作,值得反復重溫。齊國大臣鄒忌發現,自己明明不如城北徐公美,但妻子出于偏愛,侍妾出于懼怕,訪客出于討好逢迎,都說鄒忌比徐公美,如果沉浸其中而不自知,則所受蒙蔽甚矣。
鄒忌所遇,在今天也多有存在。一些公職人員,仰領導鼻息辦事、看領導臉色說話,多有阿諛奉承,講真話、敢批評的同志反成另類。如此一來,逢迎之風漸起,導致政治空氣污濁。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習慣于自己說了算,大搞“一言堂”“一支筆”,盡管組織紀律要求“重大事項須集體討論決定”,但在不少地方是徒陳空文。聽不到不同意見,重大決策、重大事項怎能保證萬無一失?
批評比贊揚難開口,批評也比贊揚難接受,這是人之常情,但正因為批評的稀缺,更凸顯批評的價值。哲人有言:“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規諫。”人無完人,聽取別人意見是改過遷善的前提。鄧小平同志也曾指出過:“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政黨是這樣,個人也是這樣。對領導干部而言,廣開言路、多納諫言、多交諍友,既有利于提高干部個人素質、防微杜漸,也有利于掌握實情,科學決策和行政。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交朋友是人的情感需要,但朋友不是多多益善,而應擇善而交、擇言而聽、擇事而行。陳毅元帥曾有詩云:“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批評是化腐去疾的利器,諍友是點撥警醒的良醫。不論是直言相勸,還是促膝長談,諍友的價值就在于幫其改錯、促其進步。很多領導干部的言行不慎或違紀違法,多發生在“八小時”之外,如果身邊能多幾個諍友咬咬耳朵、扯扯袖子,而不是互通款曲、同流合污,守住底線、不碰紅線豈會困難?于此而言,多交諍友,應成為干部的一個價值訴求。
領導干部因為工作特殊、地位特殊,很多人巴不得成為領導干部的“身邊人”,為的就是“投其所好、謀己所需”。這樣的“朋友”要么藏匿于官場同僚間、活躍于商圈和社會上,要么就在自己的親朋好友中,他們期盼的是挪公家之權,肥一己之私。在他們那里,聽不到政失政弊和民間疾苦,也聽不到肺腑之言和慷慨之詞,能得到的只是“鎂光粉”和“迷魂湯”。不少落馬官員在懺悔時都不約而同提到,自己聽不到不同意見,更少遇到直面的批評,因而愈發為所欲為。一些人甚至感慨:“是朋友把自己抬進監獄的!”此中深刻教訓,講的就是凈化“朋友圈”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的凌厲之勢,吹走了政治生態中的霧霾,改觀了黨內存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不彰、溜須拍馬盛行的問題。誠然,黨內關系正常化、批評與自我批評經常化,需要嚴密制度的保障,但也離不開每個人的信守和踐行。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能不能包容異見與不同聲音,有沒有聞過則喜、洗耳恭聽的風度,直接影響著“局地小氣候”的風向。領導干部主動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察實況實情,聽諍言諫語,不僅有助于自我糾錯,也能幫周圍人走出“批評上級怕穿小鞋,批評同級怕傷和氣”的心理困擾。
“我有幾個諍友?”各級干部不妨捫心自問,更當聽逆耳忠言而立改力行。(趙振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教師和家長為何對體罰“是非不分”
已是最后一篇
-
教師和家長為何對體罰“是非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