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性的特點,因此需要放在治理現代化的高度予以規劃,加大基層文化治理的力度
改革開放以來,圍繞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中國基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之相比,文化建設雖然穩步推進,但在基層尤其是廣大農村遠未引起足夠重視,許多地方對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表層,影響了基層治理的廣度、深度和力度,需要引起充分關注。
文化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性的特點,因此需要放在治理現代化的高度予以規劃,通過提升基層干部的現代管理水平、增加文化性公共產品供給等途徑,加大基層文化治理的力度。尤其是當前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就要將文化問題放在基層治理重要位置加以考量,使其成為基層治理走向深入的支點和杠桿。同時,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要重視文化思維——這既包括以文化思維處理文化問題,也包括以文化思維處理經濟和政治問題,從而形成“文化軟實力”。
目前,一些基層治理看上去并不缺乏“文化”內容,比如一些文化下鄉活動、各種文藝團體的成立,等等。但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重文化知識、輕文化內涵,尤其是缺乏現代性的文化價值訴求,從而造成文化治理的表面化甚至庸俗化。如一些農村文藝大舞臺充斥著官本位思想、金錢至上觀念以及色情因素,背離了文化的真義和現代性訴求。又如一些地方對于孝道、禮儀的僵化強調,由于缺乏現代意識的燭照,從而導致基層文化建設的盲視。因此,基層文化建設必須穿越表層文化理解,破除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障壁,進入深層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境地,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系統工程。
加強基層文化治理,需要營造現代文化氛圍。近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發展迅速,對基層治理影響深遠。不過,百余年時間不可能徹底改變數千年的傳統觀念與思想。如果不能建立現代文化氛圍,別的方面做得再好,基層治理也會事倍功半。沒有法治文化建設,再好的法律條文也會被人情社會消解;沒有民主協商文化,基層民主就會變成缺乏規則意識的一味退讓或利益紛爭;沒有相互認同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社區治理就會不斷呈現“搭便車”現象,志愿者隊伍和慈善機構就難以建立。這些都需要通過建立現代文化氛圍,以超越傳統基層社會的人情至上和人治社會所面臨的困境。
基于此,中國基層治理要在理念和制度機制兩方面實現突破創新。在理念上,要將文化軟實力作為基層治理的重中之重,并將之納入干部考核評估的重要內容;在機制上,要創新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為基層文化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制度平臺和保障。例如,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山東濰坊奎文區在8個街道探索創辦7家社區報,以報紙作為平臺,強化了“文化軟實力”在社區治理中的功用。社區報反映的都是群眾身邊的人與事,促進了社區協商與自治,同時也增強了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
魯迅先生曾說,“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我們的基層文化建設,既不是以西方價值為旨歸,也不是固步自封于中國傳統,而是在古今中外融通后的再造,是從人類發展命運的角度所做出的理性思考和選擇。這也是中國基層治理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趙秀玲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 上一篇:
-
幸福感提升背后的文化因素
已是第一篇
-
幸福感提升背后的文化因素
- 下一篇:
-
嚴以用權 把牢選人用人關口
已是最后一篇
-
嚴以用權 把牢選人用人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