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節制,是指在理性的指導下,對利益、欲望、情感等進行控制、調節,使之合理、得當。一個懂節制、能節制的人,必然是一個自覺遵紀守法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因而受人歡迎的人,同時也是一個身心健康發展的人。
節制作為一種良好品德,首先表現為對利益取舍的節制。我國自古就重視義利之辨,強調人面對利益時要以道義為指導和準則,作出正確取舍。這便是先哲常說的“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取所當取、得所當得,而不可茍取妄得。對利思而后取,便是在利益問題上的節制。節制其次表現為對欲望的合理調控。我國古人在重義利之辨的同時又重理欲之辨,強調人以社會準則和道德理性為指導,對欲望進行節制。先哲認為,只有以理導欲、以理節欲,才能使人的欲望得到正當、合理的滿足,否則就會適得其反。這便是荀子所說的“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中外歷史上都不乏縱欲失德、縱欲敗事、縱欲亡身的事例。節制還表現為對情感、情緒的合理調控。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但必須使之“發而皆中節”,恰當地表露、釋放,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個喜怒無節、動輒失控的人,不僅難以處理好人際關系,而且往往會誤事、傷身。此外,節制還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起居有節,生活、工作有序有節。
節制并不是遏制、束縛個性,相反,惟有懂節制、能節制,才能使個性在社會準則許可的范圍內得到正常、健康發展。節制也不是提倡做一個生活枯燥乏味、刻板拘謹的人,更不是讓人無所欲求、走向禁欲。節制要求人有節、有度,“從容中道”,恰到好處。在這方面,孔子堪稱楷模??鬃邮且粋€個性鮮明、興趣愛好廣泛、多才多藝、生活豐富多彩的人,又是一個很有節制的人。據《論語》記載,孔子不僅好飲,而且飲酒不限量(“酒無量”),但他從未酒醉失態,更未曾因好酒而酗酒亂性(“不及亂”)。他既能“從心所欲”、高度自由,又能言行舉止“不逾矩”?!皬男乃?,不逾矩”,是一個懂節制、能節制的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顯然,節制與個性自由、愉悅生活并不對立。
節制的反面是任性、放縱、無度,它們是人失去理性約束、放松自我管控的表現和結果。理性是人生航船之舵。人們一旦放松以至失去理性的引導、約束、管控,走向任性、放縱,就會遭致諸多危害。從小處說,許多慢性疾病往往是由飲食起居無節制引發的;從大處說,不同性質的犯罪行為大都由任性、放縱發端。一旦放縱到恣意妄為的程度,就會置社會準則于不顧,以至違法亂紀。在人生中,理性只能不斷增進、強化,而不可削弱以至丟棄。理性增強的外在表現,則是自覺的節制。
今天,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在這種大背景下,拜金主義抬頭,一些人越來越自我膨脹,甚至喪失理性、失去節制,表現為任性、放縱、乖戾。這是值得重視的社會問題。社會輿論有責任提醒人們,要做一個懂節制、能節制的人。社會的文明和諧有賴于社會有序,而社會有序則有賴于社會成員懂節制、能節制。提倡節制、養成節制的品德,應是建設和諧社會、文明國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節制作為一種美德,其全面養成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們不妨先從上車排隊、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不暴飲暴食、不動輒發怒、友善待人等小事做起,逐漸養成習慣,進而形成一種品德。(張錫勤 黑龍江大學教授)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組團”懲戒 合圍“老賴”
已是最后一篇
-
“組團”懲戒 合圍“老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