冽冽寒風中,曾經被網絡書店大肆擠壓生存空間的實體書店,似乎迎來了春天——
以網上售書起家的當當網日前宣布,未來3年將在全國開設1000家實體書店;臺灣誠品書店大陸首家旗艦店日前在蘇州開業,吸引了大量讀者前去排隊體驗;位于北京的中國書店雁翅樓店、三聯韜奮書店等通過24小時營業,贏得眾多消費者點贊……實體書店“止跌回暖”的跡象引發業界熱議。經過一番慘淡經營,實體書店何以有勇氣“逆襲”?線下書店如何尋求新的生存空間?未來的書店又該是怎樣的“面孔”?
從線上到線下:是逆勢而動還是恰逢其時
【數據】當當網日前發布的201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9月30日,當當凈營業收入為23.719億元,同比增長22.6%;凈虧損2810萬元,而上年同期凈利潤為2450萬元。這是當當連續第三個季度虧損,今年前三個季度一共虧損1.09億元。實際上,對國內電商來講,“燒錢”階段還未結束,虧損已是普遍現象,但對于當當來說,日漸吃緊的財務狀況著實讓人擔憂,尋求轉型已是當務之急。
在互聯網時代,以當當為代表的網上書店憑借其跨時空性、低成本性、購物便捷性以及良好的增值服務等優勢扭轉了讀者的購書習慣,一度逼得70%的實體書店不斷搬向城市的角落,甚至難以為繼。在網上書店的沖擊下,“席殊書屋”“第三極書店”等民營書店相繼倒閉;僅2011年上半年,全國關停的中小型書店就在1.2萬家以上。為應對實體書店的寒冬,各大出版社、實體書店紛紛向網上轉型,開設網上書店或是入駐當當、京東等網上書店平臺進行銷售。而當當卻在今年逆勢而動,在同比由盈轉虧的狀況下,宣布從線上到線下,開設千家實體書店,引發高度關注。
“當當作出這一戰略決定,并非無的放矢。”當當助理總裁張巍向本報記者表示,從互聯網發展趨勢來看,線上線下融合是趨勢,實體書店是當當向線下延伸的重要一環;從用戶體驗來看,線下書店可以豐富顧客體驗、彌補線上購書的不足;從企業品牌來看,打造當地文化地標,可以大大提升當當品牌形象;從市場容量來看,書香社會、全民閱讀已成潮流,圖書市場前景廣闊。據悉,當當這千家實體書店將有85%為縣級書店。
實際上,在O2O大潮席卷下,越來越多的電商開始走到線下,開起了實體店。今年11月3日,亞馬遜在西雅圖大學村開設了第一家實體書店——AmazonBooks。相比于亞馬遜寄望于線下帶動線上,輔助銷售圖書附屬產品,當當則將千家實體書店定位為精品主題體驗書店。據張巍介紹,通過實體書店,當當將實現線下體驗、線上訂購與回家等待收貨一體化。第一家實體書店將設在長沙,占地1200平方米,圖書售價將與網上書城保持一致。
顯然,實體書店經營需要付出比線上書店更高昂的成本,當當要想線上線下價格保持一致,又如何能夠保證實體書店不虧損,乃至盈利呢?張巍表示,當當將爭取一些地方政府和商業地產的政策支持,比如零房租、裝修補貼、運營補貼等,同時,也會充分利用圖書采購成本優勢,并通過綜合業態來反哺圖書。
與此同時,圖書市場也開始有了“止跌回暖”的跡象。2014年上半年,全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率達4.22%,結束了2012、2013年的負增長現象。2015年上半年實體書店依舊延續了增長的勢頭,圖書碼洋同比增長0.54%。今年上半年,曾受網上書店影響較大的大型書城銷售同比增長4.06%,一線城市的大型書城零售額增幅超過了8%。
“當實體書店進入破冰期,實體書店的生存和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春天。當當從網上走到網下,恰逢其時。”張巍表示。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東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已是最后一篇
-
東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