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創新的思想瓶頸①
從幽深的海洋到浩渺的太空,從“看不見”的基本粒子到讓人“看見”的眼角膜……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了中國5項“高大上”的科學工程。中國能否成為全球科學領跑人?對于自己的設問,這個報道做了側面回答:一次“科學革命”正在這里發生。
然而,比科學之光還要耀眼的,或許是這部紀錄片中科學家們清澈純粹的眼神。無論是在大山深處建設大型射電望遠鏡,還是在實驗室里用鑷子夾起動物的眼角膜,科學家們身上散發出一種沉靜的氣質,他們的眼神超越了一時一地的名氣、利益,與人類最深刻的智慧、自然最深處的奧秘交相輝映。
這樣的眼神讓人看到,一步步推進人類探索極限的創新者,必然要擺脫“功利”的鎖鏈,把心靈投射在更高遠的天空。在創新領域,有“三角結構”之說:三個點支撐起從科學到商業的各種創新活動,一是專業知識的積累,一是與眾不同的思維;三角形的另一個頂點,則是內在的創新動機,而非外在的經濟刺激,這正如喬布斯對于蘋果公司的期許,并非“成為首富”,而是充滿激情地“改變世界”。“有沒有用”“有什么用”,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創新中可能并沒有那么重要。
有人說,科學不會指定成功者,其前進往往依靠“突破”而非“規劃”。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創新,也同樣適合。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創新路徑,本身就會形成一種“創新的自由競爭”。如果在想法萌生之際、創新開始之前,就用“效益”限制其發育、用“實用”規定其生長,那得到的可能只是盆景,難以長成參天大樹。
何況,真正的創新者總是走在時代的前面。每一個創新的認識、創新的舉措,都能把人類的知識或者行動,向既有的圓圈外推進些許。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帶來的“效益”并非用幾天、幾個月乃至幾年就能判斷出來。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的圓錐曲線理論,1800多年后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應用于研究行星軌道;沒有愛因斯坦揭示的質能定律,沒有理論物理的進步,人類如何可能像今天這樣開發利用原子能?本質上,所有的創新都應該帶來人類智識或者文明的進步。以這樣的“功利心”去衡量,才能把創新天際線,托舉得更加高遠一些。
由此觀之,無論是創新的主體,還是創新制度的設計者、創新土壤的涵養者、創新成果的保護者、創新文化的倡導者,都應該少一點“短期的功利主義”“庸俗的實用主義”。一心盯著利益,以“投入太大”“周期太長”“盈利太少”忽略基礎研究、砍掉基礎工程,只會在長期競爭中敗下陣來;以“發論文”“出成果”“被引用”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也難免對“坐冷板凳”搞研究的人形成負激勵;汲汲于投入產出比,拋棄學業去創業、放下專業去創新,拼湊的山寨貨、抄襲的計劃書只會讓人丟掉“天使輪”、嚇跑“投資人”。這樣的“急功近利”,縛住了創新的翅膀,帶偏了創新方向,大潮退卻之后,岸上可能連貝殼都留不下來。
在創新文化中,車庫可說是一個“圣地”。很多知名創新企業,都有著自己的“車庫傳奇”。而車庫于創新的啟示,正在于少一點束縛、少一點功利,以“玩兒”孕育靈感、激發想象,從而產生最有活力的創新。(王 品)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迎接科技創新的又一個春天
已是最后一篇
-
迎接科技創新的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