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應該贏得掌聲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做好事竟會被無端揣測和質疑。
前不久,一名地方的普通公務員林繼排先后為三所高校的30多名師生頒發了超5萬元的“獎德金”。這筆錢來自他以個人名義設立的道德基金,“獎德金”總額超過百萬。
然而,即便是老林多次強調“我的錢來路正,不怕查”,亦有受捐的大學表示早已確認了資金的來源合法,“普通公務員”和“百萬慈善基金的出資者”的雙重身份,仍讓其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百萬資金從何而來?高調獎勵是否在沽名釣譽?”等質問還在持續發酵。
誠然,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情況,對事件的源流進行考索和質疑,既有利于激濁揚清,呈現出事情的完整面貌,也反映了公眾的反思態度,以及對話語權和知情權的捍衛。但是在事實已經較為明朗的時候,仍舊偏執一端、不依不饒,往熱心人頭上澆冷水,就有些過頭了。
具體到“有錢人做好事”“公務員做慈善”,許多人只是盲目貼標簽,要么直接與“仇富”“仇官”勾連起來,要么把主人公的善舉說成是本就應該履行的義務,借機進行情緒發泄和道德批判。而這種負能量又特別容易傳染,累積起來所帶來的傷害自然不容小覷。
雖說樹正不怕影子斜,但經此之后,多少人還會心甘情愿地一邊做好事,一邊體會無盡的質疑甚至謾罵?當行善舉之人的眼淚流下,社會是否也多了一道傷口?
德行該不該贏得掌聲,這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常識告訴我們,給好人善舉以喝彩,不僅是對其本人的夸贊與肯定,更是對圍觀者的啟發和引導,是孤立和批判“壞人”的武器。
正如老林熱切地給道德模范師生以獎勵,我們不應吝惜對好人好事的掌聲,應積極為正能量喝彩叫好。(王 念)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處處櫻花又何必
已是最后一篇
-
處處櫻花又何必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