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韓潔)財政部近日通報關于地方預決算公開情況的專項檢查結果,點名批評福建、山東、貴州等多省份部分預算單位,未按規定公開部門預決算報告。對觸犯預算法紅線的不能止于曝光和點名,應依法依紀予以嚴肅處理。
此次專項檢查是財政部門依法行政的一次“亮劍”行動。從此次覆蓋全國省市縣三級超過25萬個預算單位的檢查結果看,有3.6萬多個單位未公開2015年部門預算,近5.7萬個單位未公開2014年部門決算,17個省級政府未對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情況進行說明,11個省級單位未公開2014年舉債情況,1601個省級部門、16934個市級部門、91778個縣級部門未公開公務接待詳細信息。
2015年實施的新預算法首次將預決算公開寫入法律。在中央鐵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背景下,仍有部分省份和基層單位對公開重視不夠,不按規定的時間公開,該重點說明的內容不細化,公開內容與社會關注不匹配。這些單位為何敢觸犯法律紅線?不敢公開的背后是否存在亂花錢的貓膩兒?背后的問題值得深究。
根據預算法,未按規定對有關預算事項進行公開和說明,除了責令改正,還要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行政責任;如果發現有截留、擠占、挪用、擅自改變用途等亂花錢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將面臨降級、撤職、開除的處分。此外,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不按照規定公開黨務、政務、廠務、村(居)務等,侵犯群眾知情權,對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依情節嚴重程度,可給予警告、嚴重警告,直至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
預決算公開事關我國民主法治進程,也是推進黨務、政務公開的關鍵切入點。黨紀國法面前,任何政府部門都不能無視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敢踩紅線必遭嚴懲。
財政預決算信息從昔日的國家機密到今日須依法公布,改革的每一次進步都來之不易。相信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道路上,財政信息公開的常態化、機制化,將推動國家治理邁向現代化。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鼓勵“00后”參與網絡文藝評論工作
已是最后一篇
-
鼓勵“00后”參與網絡文藝評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