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旅游條例(草案修改稿)》提交審議,建議北京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故宮、天壇、頤和園等景區逐步實行講解員管理制度,強調“景區應當規范講解內容,增加講解的歷史文化內涵,加強對講解員、導游、旅游志愿者的培訓。未取得景區講解員證的人員不得在該景區從事旅游團隊講解服務。”時值中秋,這一規定引起了社會對旅游景點講解良莠不齊之現狀的熱議。
網友表示,景區講解亂象可謂屢見不鮮:要么在同一景區,導游、講解員說法各異,游客難辨真假;要么各種野史、惡俗成分大行其道,影響大家對景區文化的認知;要么面對游客追問,許多講解明顯違背常識、漏洞百出……隨意講解、故意曲解、導向混亂等之所以泛濫,一方面是景區主動拋棄責任,管理不嚴格;另一方面多是為了迎合某些游客的獵奇心理,故意增加“笑點”和“賣點”,讓大家“不虛此行”。然而,這樣的行為影響了景區的文化品位,根本無法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嚴肅的文化歷史態度是發揮歷史教育作用的必然要求。有人將虛假講解與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作對比,認為前者影響更加惡劣,更需要規范和糾正。其實,胡編亂造的講解影響的是一大批人,傳遞出的錯誤信息和價值導向,十分容易給廣大游客尤其是知識結構尚在建立之初、辨別能力不強的青少年造成長期誤導。這跟手撕鬼子、惡搞歷史等影視劇傳達的畸形“歷史”產生的影響又有多大差別?
應該說,游客期待在游覽過程中獲得既真實又生動的歷史文化信息,真實是底線,生動也不可或缺。這要求景區在歷史文化內涵的把握上下足功夫,加大力度對講解員、導游進行規范培訓,從而在輕松的氛圍中講好故事、做好互動。北京擬在世界文化遺產實行的講解員管理制度,以樹立準入標準來倒逼講解質量的提升,是豐富旅游體驗、普及歷史知識的不錯探索,值得各地學習借鑒。(王 念)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沒有自信 何以蓬勃
已是最后一篇
-
沒有自信 何以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