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廁所革命”看起來事小,但與人們關系緊密。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共同外出,如女兒協助老父親,父親協助小女孩,該怎么如廁?這不,人性化的標準來了。日前召開的2017年全國廁所革命現場會提出,全國5A級旅游景區都應配備“第三衛生間”。
第三衛生間也被稱為“中性衛生間”,旨在解決一部分特殊對象如廁不便的問題。從直接作用看,設置第三衛生間是實用性、人性化的考慮。而置于“廁所文明”的背景下,這一舉措更蘊含著某種糾偏。
從人類的文明進程看,廁所承載了太多的文明標尺意義。在古代社會,廁所的好壞是階層等級的一個重要象征。有人甚至認為,人類的文明就是從建立第一座廁所開始的,因為它標志著人和動物開始區別開來。而從男女廁所的區分,到第三衛生間概念的出現,都體現著社會性別意識和公共服務人性化意識的成熟。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廁所一直被視作私人問題,很多時候處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尷尬境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尊嚴認同感增強,人們對于廁所的要求逐步提高。這首先表現在個體對家庭廁所或私人廁所越來越重視。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公共廁所呈現出稀缺和低質化,大大滯后于社會對于廁所和尊嚴的需求。
第三衛生間的推廣,就是對過去公廁短板的一種回應。一方面,它代表著公共服務延伸到了以往被忽視的地方,體現了社會治理思維的務實化。另一方面,第三衛生間所內含的對不同群體如廁需求的正視,彌補了以往男女廁位比不科學的不足,其背后對應的是社會男女性別尊重的平等化。
對于公共部門而言,建造怎樣的公共廁所反映了對于人的尊嚴的認可程度和公共服務的精細化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文明程度。對于個體來說,如廁往往能夠最真實地衡量出國民素質。普及第三衛生間,在提升人們如廁體驗的同時,也有利于培養文明如廁的習慣。
希望以普及第三衛生間為契機,讓人們談及廁所時不再皺眉頭。更重要的是,通過培植廁所文明,使真正讓人放松、愉悅的廁所成為文明的注腳。(朱昌俊)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十四年抗戰”貫通完整抗戰精神
已是最后一篇
-
“十四年抗戰”貫通完整抗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