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取得了積極成果。半年多來,大批編輯記者走出辦公大樓,深入田間地頭、工礦一線,采寫了大量帶著露水、沾著泥土、冒著熱氣、飄散著機油芳香、洋溢著真情實感的鮮活報道,社會各界人士深感媒體新風撲面。 作為媒體人,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走到了基層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抓到了新聞,更不意味著就轉變了作風。無庸諱言,有些“走基層”的新聞作品帶有明顯的“任務”和“應景”色彩:采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感受是浮光掠影、霧里看花;寫稿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盡管有些素材壓根兒已經不是什么新聞,卻仍在那里翻來覆去“翻燒餅”,只是加了一點現場“佐料”而已。
在筆者看來,一條好的新聞作品,不僅要有時效熱度,更要有感情溫度和思想深度。媒體采訪報道先進單位和個人,不僅是為了展示先進,更是為了總結其先進做法,推廣其先進經驗,促進社會進步;我們報道困難群眾,不是為了反復展示民生之艱,而是要找出致困致貧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出路,為領導機關和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為什么一個“春運買票難”,年年報道年年難,一連報了十幾年?就是因為沒有找到解決難題的“鑰匙”。當前,有些“走基層”的新聞作品表面上看熱熱鬧鬧,體現的是短、平、快,缺乏的是深、厚、重,雖“身入”而未“深入”。這是作風沒有轉到位的必然表現。
“走”“轉”相連雖不易,落實“改”字似更難。然而“改”才是目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只有真正“改”了,才能鞏固、擴大和提升“走”與“轉”的效果。否則,就會“雨過地皮濕”,“春風吹又生”,一切又會回到原點。
“改”之難,是因為文風連著黨風,是黨風的重要體現。通常情況下,文化體育社會新聞的文風改起來相對容易,時政新聞的文風改起來較難,哪怕是由權威機關就此作出嚴肅決定,最后也難以落實。要不怎么“文山會海”被討伐了多年,至今仍是“山”“海”依舊?這就要求有關方面與媒體人增強新聞共識,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準確把握社會生活本質與主流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按照新聞規律辦事,爭當“改文風”的領跑者和促進派。
“改”之難,還因為文風與新聞體制機制關系密切,不改革體制機制,改文風就沒有制度保證,其改革成效必然會大打折扣,甚至半途而廢。因此,要加大力度,著力推進新聞體制機制改革,尤其是在改革媒體人事管理、報酬分配等方面先試先行,以激活“媒體人”這個最活躍的生產力。只有從制度層面入手,才能使“走”“轉”“改”制度化、常態化,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朱雪志)
- 上一篇:
-
(人民論壇)為老百姓利益表達提供平臺
已是第一篇
-
(人民論壇)為老百姓利益表達提供平臺
- 下一篇:
-
百姓故事登央視新聞聯播頭條 不少觀眾驚訝看哭
已是最后一篇
-
百姓故事登央視新聞聯播頭條 不少觀眾驚訝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