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已經吹響。在脫貧人口最集中、脫貧難度最大、脫貧任務最重的邊遠貧困“硬骨頭”地區,老鄉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新的一年里,他們有哪些心愿?
春節前夕,新華社記者在貴州、云南、廣西回訪2015年度曾經采訪過的部分極貧村寨,傾聽貧困群眾的心里話,了解他們的新年期盼。
衣食住行條件改善 衛生教育水平提升
農歷臘月二十三,貴州再次出現大范圍低溫雨雪天氣。通往黎平縣蒲洞村、一邊是深崖一邊是峭壁的通村公路上,鋪上了一層厚厚的凝凍,當地最低氣溫已降到-3℃,濕氣寒冷刺骨。
記者在蒲洞村的主干道上看到,雖然飄著雪花,仍有村民忙著搬運建筑材料,不遠處的鼓樓下,十多個村民圍著火塘商量年后的發展計劃。
“再也不用住破舊的危房了。”村民林憲平說,他去年還和老母親住在四面透風的一級危房里,在政府的幫扶下,如今已經新建起了2層6間木房,現在正在加緊裝修。
“過去這一年,我們村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貴州省黎平縣蒲洞村村支書楊昌發說,蒲洞村是國家一類貧困村,2014年人均純收入僅有2016元,全村40%以上生活在貧困下以下。
在各級幫扶下,去年實施危房改造210棟、完成改廁70個,改灶116戶,新建臨時公廁2個,旅游公廁已完成60%,還新建了幼兒園,擴建了村衛生室,整修了村小學。
云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布朗山鄉曼班三隊是位于布朗山深處的一個拉祜族村寨,全寨17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16戶,屬于“直過民族”。這個封閉落后的山寨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
記者去年9月在曼班三隊采訪時,寨子里到處是牛糞、垃圾,沒有一個廁所。“現在村民每天都組織打掃衛生,還用編織袋和樹枝搭起了簡易垃圾桶。”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李伙保說,每戶還要新建一個廚房和衛生間。縣教育局送來很多玩具,原教學點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每天早上都有小孩來玩拼圖游戲、看動畫片。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葛家村是國家一類貧困村。臘月二十二,記者在葛家村副主任蒙劍英家看到,他家已經準備了一部分準備了年貨:100斤大米、20多斤蘋果、30多斤甘蔗和五六斤糖果,還準備了一頭年豬。
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我要脫貧”意識增強
記者走訪部分貧困戶,采訪多名村組干部、駐村干部、鄉鎮干部等了解到,經過宣傳、動員、引導,極貧地區群眾“等靠要”現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我要脫貧”的積極性、“我能脫貧”的信心逐漸增強。
在一系列的幫扶下,曼班三隊的村民面貌比以前有了明顯改觀。小孩子大多穿上了衣服,不再像以前一樣光屁股,幾名在校生也穿上了干凈整潔的校服。
時值冬季,曼班三隊田地里綠油油的玉米苗十分引人注目。1月中旬,在駐村工作隊隊員指導下,曼班三隊集體種植了35畝冬玉米。以往冬季閑置的田地里覆蓋上了地膜,玉米苗從地膜里鉆出來,已經長了十幾厘米高。“村民以前不會種冬玉米,以后學會了每年就可以多收一季。”駐村工作隊員歐書成說。
“村子的變化太大了!”曼班三隊村組長扎坎坐在自家沙發上說,往年這個季節,村里人很少有人出去干活,今年大多數人都積極主動參加勞動,“以后就跟著工作組干,全村人一起發展!”
廣西都安縣隆福鄉副鄉長盧勝說,一年前,鄉政府工作人員到龍母屯時,發現一些村民甘于貧困,滿足于現狀,年紀輕輕不愿與外界接觸。針對這一現象,去年鄉政府工作人員每次進村入戶,都勸他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這些外出的人主動脫貧的意識明顯增強。
在政府的宣傳引導下,蒲洞村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大幅提高。目前,全村已經種植有機黑米200多畝,建立茶葉基地300余畝,種植青錢柳1000多畝。
黎平縣委書記王茂才說,以前老百姓思想上對脫貧沒有信心、沒有手段、沒有能力,縣里采取“扶志”與“扶智”并舉,通過“干部創事業、群眾創家業,干部帶著群眾創家業”的方式,加快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
盼增強發展后勁 望加快脫貧致富
記者去年在一些邊遠極貧村寨地區采訪時發現,部分村干部、貧困群眾對“2020年脫貧摘帽、建成小康社會”信心不足。然而,1年多來,隨著交通、水利等基礎條件的改善,他們越來越看好家鄉的前景,增強發展后勁成為他們新的期盼。
貴州黎平縣蒲洞村村民吳龍慶在浙江打工10多年,以前一直以為老家不會有啥大的發展,這次返鄉后,村容寨貌的改變讓他喜出望外。“外面再好,不如老家好。”吳龍慶說,他看好村里的發展前景,決定在家創業。
廣西都安縣葛家村龍母屯至今尚未通路。去年3月,記者前往龍母屯時,三四公里的山路幾乎全是懸崖,狹窄處只夠放腳,雙手須緊抓巖石以免落下近百米深的懸崖。如今,這段崎嶇的山路已開出兩三米寬的路基,盡管路面堆滿大大小小的石塊,但已不甚危險。
“過完年,我想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村民們一起將路修通。”都安縣葛家村副主任蒙劍英說,由于通往他家所在的龍母屯至今沒有通車路,屯里連一輛摩托車都沒有。
據西雙版納州扶貧辦的基層干部介紹,曼班三隊“直過民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以全村重新規劃,項目涉及產業開發、基礎設施、素質提高、社會事業、安居工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曼班三隊的群眾,能加快融入外界社會,早日脫貧致富。”曼班三隊扶貧駐村工作隊隊員李伙保說。
蒲洞村一些準備返鄉創業的群眾表示,國家在路、水、電、房、產業發展等“硬件”方面給予了很多幫助,希望能繼續能在貸款的額度、利息、期限等方面再進一步加大扶持。“相信再過幾年,我們‘蒲洞’村能成為黎平縣的‘浦東’!”蒲洞村村民楊勝彰說。
- 上一篇:
-
從大碗喝酒到小碗飲茶——東北茶館見聞
已是第一篇
-
從大碗喝酒到小碗飲茶——東北茶館見聞
- 下一篇:
-
村子還是那個村子 村子已不是那個村子
已是最后一篇
-
村子還是那個村子 村子已不是那個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