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的原子城紀念館游人如織。10時許,幾輛大巴車開進停車場。細心的人們發現,下車的是青海省領導,當地迎客最常見的敬獻哈達等儀式沒有出現,紀念館工作人員直接帶大家參觀。
金銀灘曾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究基地,上世紀60年代萬余名科技人員在此展開艱苦卓絕的“草原大會戰”,孕育誕生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
“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女大學生響應祖國召喚,來到高寒缺氧的金銀灘草原,每月僅有26斤糧食,每天僅供1錢油。她們來時風華正茂,離開時白發蒼蒼。”講解員站在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前向大家講述那段光輝歲月。許多人陷入沉思,青海省委一位同志說,眼下活動的關鍵是,進一步提高標準、嚴格要求,毫不客氣地把自己擺進去。看看反面、學學正面,紅紅臉、流流汗,琢磨清楚今后怎么干?先解決腦子問題,再解決步子問題。
參觀完畢,時針指向12時15分,大家集體乘車吃午飯。省領導和工作人員一起吃自助餐,土豆、豆角、羊肉等共四菜一湯。省政協一位領導20多分鐘就吃完了,匆匆趕回房間,她說:“下午兩點半開座談會,主要是自我剖析,再整理一下發言提綱。”
下午2時30分,座談會準時開始。第一組主持會議的同志說,今天座談主要是“照鏡子、找問題”,在座的要勇于向自己“開刀”,做好表率。發言靈活,一口氣擺完、隨時插話都行。班子有什么問題,自己有什么不足,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要來一堆車轱轆話。這次查擺問題不到位,還要補課。
“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做法也曾有過。”“平時忙于事務,聯系群眾少了,吃苦精神差了,去高海拔地區、艱苦地區的次數少了。”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大家發言踴躍。一位參加座談的省領導說:“我們已兩次閉門集中學習了,前兩次會后每人提交500字發言,這次壓縮到300字,篇幅小了,要說透,只能撿干貨說,空話套話廢話肯定不行。”
下午6時左右,座談結束。高原天黑得晚,大家集體乘車連夜返回西寧。(記者 張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