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對此,代表委員們認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將成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會上會下,代表委員們情牽文化體制改革,有許多故事要說。
一個國字號院團的“改革經”——
改革讓文化更有活力
“你是什么身份”、“事業編還是企業編”、“能養活自己嗎”、“退休人員怎么辦”……
那是4年前的2008年3月8日——作為全國首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的帶頭人,顧欣委員在兩會上引來眾多“擔憂”。4年后,作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的顧欣委員,在克服“改革艱難”后,終于從成長的“蛻變”中,收獲豐碩——從演出場次到經濟收入、社會效應,東方演藝集團打造出了一批經得起市場檢驗的文化精品。這背后,映襯出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從起步到深入的前行身影。
聽完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重慶川劇院院長沈鐵梅代表從中體味到了中央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心、信心。“路線圖越發明晰,但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避免‘一刀切’,更不能簡單地把文化單位推向市場。”沈鐵梅代表一語道中改革之難。她說,文化單位改制,好比“招商”,但前提不能忘了“修路”——政府扶持。
“扶上馬、送一程”——近年,國家完善改革配套政策,對轉企職工社保銜接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過渡法”,對轉制單位原有財政投入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并減免所得稅等。在國家話劇院原院長趙有亮委員看來,“改革的成功主要體現在兩條,一是藝術生產力的解放,二是藝術家和全體職工生活待遇的提高,這兩條證明改革是成功的。”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發展的新局面——截至2011年底,全國文化系統2102家承擔改革任務的國有文藝院團,已完成和正在進行轉制、撤銷和劃轉的院團達1176家,占承擔改革任務院團的56%,另有300家院團已經確定改革路徑。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朱夏炎代表說:“實踐證明,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為國有文藝院團‘找出路’,是解放藝術生產力、激發創作活力的有效途徑。”
一個專業話劇院的“招招鮮”——
改革讓文化精品迭出
“看話劇,到人藝”。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人藝,曾經創造了無數經典,但很長一段時間因用人和分配機制陳舊,沒有產生與其地位相配的作品,加之隊伍不穩,被詬病為“一鍋粥”。“不改革無以立!”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委員說。為此,劇院將機制改革融于藝術生產的各個環節,著手在事業單位崗位設置、青年演員聘用管理制度、舞美制作管理辦法、演出補貼辦法和年終獎金分配辦法等五個方面,進行機制改革探索,終使力作精品頻出,《李白》、《鳥人》、《北京大爺》……
“機制一轉,文化生產力迅速得到了解放。”張和平委員說,真改革才有真出路。
和北京人藝一樣在不倦探索——曾經感動海峽兩岸的話劇精品《立秋》將再登舞臺,山西話劇院用100個城市600場的顯赫演出成績證明,藝術精品不但有品位,更有市場。對此,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代表如此分析:“經營性文化產業要面向市場,要去接受消費者檢驗,既不能輕視市場,更不必畏懼市場。”
“近年來,財政部門積極推動實施文化精品戰略,重點扶持原創性作品和舞臺藝術精品創作。”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委員認為,我國文化產品全面繁榮,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和投入的保障。
一組數字令人振奮:2010年,小說類新書數量有4300多部,長篇小說總量達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電影526部,電視連續劇405部,動畫片年產量22萬分鐘,動漫產業總產值470.84億元……“從熒屏到銀幕,從出版到舞臺,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成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抓手。”朱夏炎代表如是說。
“正如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到的那樣,要提供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歐陽黔森代表說,“文化體制改革的成功與否,最終要通過作品說話,要讓市場來檢驗,以群眾是否滿意來衡量。”
下一步,文化體制改革將全面推向深入,在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將文化建設上升為“國家命題”的大背景下,一系列利好政策將激勵文化藝術工作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練好內功,為群眾提供更多文化精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民盟中央:關于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提案
已是最后一篇
-
民盟中央:關于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