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2,十六大以來的10年,見證著中國改革創新的堅定步伐。
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的理論創新,引領社會主義中國在10年間開拓前行,寫下令人贊嘆的中國答卷。
10年來,農業稅取消、養老醫療保險全覆蓋,“以人為本”這一核心呈現可貴品格。以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倒逼經濟轉型、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這一基本要求彰顯深刻內涵。從醫療、教育到收入分配、財稅體制,各項改革協調推進,“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發揮重要作用。
理論創新成為推動實踐的巨大力量,創新意識融入中國發展的每一個領域。
建設新農村、制定區域發展新戰略、發展新型城鎮化,一系列新部署開啟了新格局。建設創新型國家、完善市場機制,一系列新探索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矢志不渝地推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更讓全社會創新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回首10年,創新為中國發展贏得新優勢、開啟新畫卷。勇于創新、持續創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編 者
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速7.4%。數字看起來不高,中國卻欣喜其“穩”以及結構調整的積極變化——服務業比重提升、節能降耗成效顯著、新增就業再創新高。
有國外媒體評價,8年來中國GDP預期增長目標首次低于8%,是為了“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而前三季度的表現,更表明中國“不再癡迷于想方設法提高增長速度”。
從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到更看重經濟結構的優化,從緊緊盯著GDP到建立全面綜合的考核機制,中國發展的質量在不斷提升。
支撐這種提升的是不斷創新深化的發展理念——中國要發展,更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需要速度,但絕不是單純求快,而是好字當頭、又好又快。
春天播種希望,秋天收獲碩果。
全面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國民經濟這艘巨輪前行的航向愈加明確,動力愈加強勁。
從強調速度到“好”字優先,發展有了新思路
△200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改多年慣用提法,變“又快又好”為“又好又快”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需要新思路。
步入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卓著:總量躍至全球第二,年均增速持續居世界主要經濟體首位,“快”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一個特征。快速發展,使中國人擁抱更富足的生活,邁向全面小康。快速發展,使中國在國際上擁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為世界經濟做出更多貢獻。
然而,經濟運行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能力,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面臨重重挑戰。
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國民經濟運行應做出怎樣的主動調整?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如何在提升整體國力和化解深層次矛盾間尋求突破?
——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改多年慣用提法,將“好”字放在了“快”字之前。看似簡單的順序調整,反映的是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變化。“好”成為追求的首要目標。
——從“總量”到“人均”。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展望2020年時提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目標代替了延續多年的“總量”目標,中國更加務實,更加關注發展的含金量和民眾的福祉。
發展的認識在深化,發展的理念在成熟。
面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在全力以赴抗沖擊、共克時艱保增長的同時,也在冷靜思考、全面反省。
“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客觀上為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胡錦濤總書記2010年初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讓認識升華。
從“經濟的快速增長”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再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加快轉變”,中國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共識在充分凝聚。
“又好又快”的理念深入人心。
把快置于好前,往往是“求快”的一手比較硬,“求好”的一手比較軟,與之伴隨的必然是一種粗放的發展方式——速度可能很快,但質量不高,代價偏大。“好”在“快”前,意味著“快”服從于“好”,“好”中求“快”,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注意經濟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這正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加快轉方式,發展質量在提升
△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第一主力軍
新思路,新探索,新步伐。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國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的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國民經濟取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中國以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GDP。“十一五”期間,我國連續5年將當年國民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定為8%。雖然看起來沒有變化,內涵卻大不相同。其中的2009年確定的8%,關鍵是保增長。但在2009年已實現GDP增長9.1%的情況下仍確定2010年的目標是8%,則是側重于不盲目追求高速度。進入2012年,中國更將預期增速調至8%以內,追求好的決心更加凸顯。
新的速度觀在形成。“西部還不富,需要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追趕上去。但這個快是服從于好的快。”貴州明確了發展思路。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貴州能源資源豐富。近幾年交通改善,有人說,只要將資源挖上來、運出去,就能換來一座“金山”。貴州省委、省政府卻強調,避免單純“吃資源飯”,要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十八大代表、貴陽市委書記李軍介紹說,當地已明令要求,新上項目中磷礦資源就地轉化率必須達到100%。
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在增強,經濟結構更加合理。
“投資強、消費弱”一度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軟肋。近年來,國家通過產業政策、行業準入等經濟和法律手段,抑制過熱行業擴張,引導更多資金進入薄弱環節和高新技術行業,投資增幅在宏觀調控作用下逐步回落。與此同時,隨著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出臺家電下鄉等直接促消費的政策措施,消費“短板”一點點長高。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日趨強勁。
輕的重起來,冷的熱起來。服務業比重穩步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3.8%。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首次超過第一產業、位居首位,成為吸納就業的第一主力軍。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出現可喜變化,傳統產業增長速度回落幅度在加大,新興產業增長速度在加快。2012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7%,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快了1.7個百分點。
體制機制斬關奪隘,為又好又快護航
△國民經濟“十一五”規劃首次出現8個約束性指標,涉及能源、環保、人口等,對發展的質量和方式劃出硬杠杠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在體制機制上斬關奪隘,為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駕護航”。
國民經濟“十一五”規劃首次出現8個約束性指標。這8個指標,不僅包括“十五”未實現的能源和環保指標,還覆蓋了人口控制、養老保險、農村醫療等民生社會領域,個個都是硬碰硬的問題。
約束性指標的出現,對發展的質量和方式做出了硬性的規定,折射出我們黨求真務實的精神,更折射出中國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轉變的決心和信心。
建立新機制、實現“又好又快”,干部考核評價首先要徹底告別“唯GDP論英雄”。
“要從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入手,增強‘轉’的自覺性。”率先轉型的上海,果斷取消了對區縣委局的GDP考核,新的評價體系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注重生態環境是否進一步優化、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是否得到增強。
建立新機制、實現“又好又快”,必須下決心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讓政策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今年上半年,全國有16個省份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在經濟增速放慢的情況下,持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會不會讓企業承受不起?許多地方表示,企業要認識到,再不能一味靠著低成本優勢吃飯,而是要主動考慮轉型升級,謀求又好又快。十八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蔡昉介紹說,在國民經濟“十二五”規劃中,最低工資標準確定要年均增長13%以上,五年接近翻一番,這對保護弱勢群體有著重要意義。
不論是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還是同樣正在推進的財稅體制改革、資源價格改革等,每一項創新都為加快轉變、“又好又快”注入強大動力。
好字優先,又好又快。今天的中國,更加自信從容,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中,奔向陽光燦爛的美好明天。(記者 白天亮)
- 上一篇:
-
中國發展 “好”字當頭譜華章(輝煌10年)
已是第一篇
-
中國發展 “好”字當頭譜華章(輝煌10年)
- 下一篇:
-
GDP十年平均增速10.7%(數說)
已是最后一篇
-
GDP十年平均增速10.7%(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