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枝獨秀”,不僅避免了重蹈蘇東劇變覆轍,而且使社會主義煥發勃勃生機,為人類文明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作出了這樣的判斷:“自從我首次訪華之后,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和塑造全球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人們不禁要問,改革開放以來,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是什么?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力量來自何方?要而言之,黨的領導核心力量、人民主體力量、民族凝聚力量,構成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的力量之源。
一、黨的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
辦好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論斷既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所在,又彰顯了黨的領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黨的引領力、感召力和內凝力,使黨成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
黨的引領力。一是方向引領。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關系國家的發展方向、發展大局,對于中國這樣超大型的國家更為重要。俗話說,“船大難調頭”,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憑借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洞察和把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排除了處于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包圍之中的各種干擾和風險,避免了發展中有可能出現的顛覆性錯誤。二是目標引領。中國共產黨順應人民群眾的期待和訴求,科學設定了解決溫飽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為不同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三是路徑引領。中國共產黨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確立了實現奮斗目標的具體發展理念,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等,有效指導了中國發展實踐。可以說,旗幟、目標與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要素。
黨的感召力。中國共產黨是服務人民、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人民的感受、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力求通過改革發展給人民帶來實惠,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如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都以人民幸福指數的提升為歸宿;全面依法治國,旨在使人民置身于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沐浴公平正義的陽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贏得了人民的信任,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贏得了人民的認同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在人民中的感召力、動員力,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黨的內凝力。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基礎在于黨的內凝力和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90多年歷史、8000多萬黨員的老黨大黨,通過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及時解決了發展過程中滋生的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通過全面從嚴治黨,把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起來,嚴肅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改善政治生態,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內聚力,重新塑造了黨的形象、樹立了黨的權威,提高了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力量的內在特質。
治理一個13億多人口的國家,沒有堅強領導核心是難以想象的。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在《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中,充分表達了對于中國共產黨的信心。他高度評價:“由于共產黨政府主導的社會轉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國內聲望和支持率非常高,這反映在中國人展望前景時表現出的自信中。在未來更長時期內,中國共產黨仍將繼續執政。而且,考慮到中國共產黨取得的成就,我們不應該驚訝它的全球聲望會出現提高,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這一觀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力量的認可。
二、人民群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體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民選擇的結果,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者、理論的建構者、制度的維護者,人民主體力量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主體。常言道,“路是人走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闖出來的。“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策略,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者。正是基于人民的探索與人民的實踐,才有改革開放的一系列舉措出臺,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時說:“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農村改革如此,城市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也是先有人民群眾的探索和實驗,再有全國范圍的推廣和實踐。人民群眾的實踐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與確立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構的主體。理論供給取決于理論訴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構的內在動力源于人民群眾的理論訴求。正是由于人民群眾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理論指導,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人民群眾的知識素養、接受能力、思維方式、審美習慣,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構的坐標。同時,理論來源于實踐,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源于人民探索道路的實踐,人民探索道路過程中積累的實踐經驗、實踐智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建構提供了基本素材,理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定義和概括,實際上是對這些基本素材的加工。再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否行得通,能否指導中國的發展,還得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和評判,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檢驗者、評判者,檢驗的結果、效度又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發展。
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維護的主體。國際社會與國內各方面都普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富有效率的,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成事,這是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力量來自人民的認可和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自主建構起來的,具有獨特秉性和戰略定力,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確保了社會正常運行,支撐了經濟快速發展,因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人民參與了制度的建構,也是制度的維護者,制度的力量說到底是人民的力量。離開了人民的認可、敬畏和維護,制度形同虛設,難有作用可言。
三、民族凝聚力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力量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人口國家,民族凝聚力的強弱對于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至為重要。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一種物質力量,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堅實支撐。
民族凝聚力是一種統一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脈。隨著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崛起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中華民族整體對各民族的吸引力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整體的認同度提升。特別是隨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各民族之間的差距縮小,親和力增強。民族凝聚力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也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和諧。正是由于民族力量的凝聚和統一,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我們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戰勝了各種困難和災害,化解了各種危機,頂住了各種壓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種創造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照搬外來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是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與現實國情的獨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理論建構、制度完善,都是創新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創造力的集中展現。這種創造力來源于民族凝聚力,正是匯集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才化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奇跡。
民族凝聚力是一種向心力。中國的改革開放,得益于海外僑胞的支持,在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過程中,在中國走向國際社會、贏得國際社會理解、認同的過程中,海外僑胞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國連通世界的紐帶,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同時,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海外僑胞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增強,成為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聲音、敘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力量,成為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力量。國際社會從海外僑胞的自信中,可以感知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的現在和未來。(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陳金龍 謝迪斌)
- 上一篇:
-
中國商飛運籌創新大棋局:把夢想寫在藍天上
已是第一篇
-
中國商飛運籌創新大棋局:把夢想寫在藍天上
- 下一篇:
-
全面發展才能實現全面小康
已是最后一篇
-
全面發展才能實現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