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網友將韓國小姐選美大賽參賽者照片排在一起,發現最適合玩一款游戲——連連看。因為整齊劃一的美人臉不分伯仲,更讓人難辨雌雄。只是這現代整容科技帶來的人工美,不知道是福是禍。 同樣,湖北不少高校的學生也遭遇到“高校連連看”難題。自2010年以來,湖北地區高校更名大戰硝煙不斷,新增20余張新面孔,這些院校或是由原來的學院升格為大學,或“獨立”,或更名,或合并組建,或新建。僅一字或一詞之差的相似校名,記者粗略統計,湖北就有15對之多。考生和家長有點難以分辨,導致開學時經常有新生走錯校門。不僅坑爹更坑學生。 在這些改名樂此不疲的高校看來,“大學”、“理工”、“工商”、“科技”等等諸如此類名字才美,“師范”、“農業”、“化工”、“水產”都是穿舊的破鞋,自然是要被“美容”的。于是,很多“師范”改成了“文理”、“科技”,讓人恍若隔世,有的高校整容一次還不夠,武漢工商學院、武漢輕工大學和武漢城市職院幾年之內改了3次。當然可能因為這些學校短短幾年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改名不能彰顯大學威儀。更可能是著了一句國人的古話——丑人多作怪。明知自己太丑,不涂脂抹粉自己都不好意思見人。 大學校名其實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所學校文化威儀的體現。不少世界名校,譬如哈佛大學,在世界各地不惜重金注冊校名,保護自己知識產權。保護的并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使命和精神。當然,改名的高校會說,那是名校的做派,普通學校就應該與時俱進。然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些世界名校草創之初都是一些私立小學校,甚至幾棟民居樓幾條板凳就開學,正是數百年大師智慧的積累,為這些矮挫窮的校園注入了高大上的精神。 相反,即便如今一些學校名稱改的再高大上,內在精神卻是真正的矮挫窮。為何?因為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不是做“樹人”的心態。不僅校名要“貪大”,專業更要“求洋”。校名和專業的“撞臉”折射的是教育理念和手段的趨同與同質化,是一種短線的追名逐利,一種浮夸的弄虛作假,一種教育大躍進。事實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前不久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轉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占所有高校一半。換言之,這些年來不少高校從“學院”改名“大學”已經造成嚴重后果,造成我國教育供給與需求極端不匹配,教育改革是要將一半綜合“大學”改回職業“學院”。可見,改名折騰的背后是教育資源的驚人浪費。 不靠內功,靠短期整形博眼球的高校,能種出什么樣的樹木?看看一些整形美女的全家福就知道了,結果很可能是——太坑爹。(付瑞生)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暴雨沖走孕婦”追問公共責任之失
已是最后一篇
-
“暴雨沖走孕婦”追問公共責任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