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午,網友和朋友爬山,碰到江西新余市委書記劉捷在撿垃圾,于是發了微博,僅過6分鐘,新余市委宣傳部官微@新余發布便作了轉發,結果這兩天連遭網友質疑系策劃,認為發微博網友在宣傳部門實習,工作就是“寫微博”,而且這些照片拍攝于不止一個地點和角度。(《新華網》9月1日) 偶遇新余市委書記撿垃圾被質疑系策劃,之前,阜陽市委書記坐公交車、鄭州市委書記自己買票坐地鐵、長沙市委書記掃馬路等等,都一樣遭到了質疑。“偶遇”官員被質疑,官方應該反思:為何老百姓不相信能偶遇官員,尤其不相信能偶遇放下身段做平民事情的官員呢? 其實,我們稍稍注意就會發現很奇怪的一點,“偶遇”的官員都是正職的大領導,不是書記就是市長。即使群眾不認識所有的公務員,但除了書記、市長,認識副書記、副市長、各部門領導的群眾還是不少的,為何總不能偶遇這些領導的平民行為呢?如果只能偶遇書記、市長,至少說明整個公務員隊伍還沒能讓群眾偶遇到習以為常的程度,這種背景下質疑偶遇領導為策劃,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每次群眾偶遇領導之后,反映的順序依次是官方宣傳部門,然后是大眾媒體,雖然這種反映有“職業敏感性、政治性”的因素,但也反映了新聞的官僚化氣息,導致了群眾的反感。領導業余時間選擇平民生活,那是領導個人的私事,被群眾“偶遇”了,何不堅持先民間、再傳媒、最后官方的順序呢?即使是真的“作秀”,要放大“作秀”的正能量,也應該依照新聞傳播的規律,恰到好處地設置議程。 如果群眾對一個領導干部,普遍都非常了解,對他的一言一行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斷,盡管這種判斷有時候會被蒙蔽。偶遇領導之所以被質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領導還是太神秘,以至于廣大群眾除了在電視、報紙、網絡新聞上經常看到領導之外,現實生活中的“偶遇”竟成了新聞。廣大群眾對官員身份背景、家庭情況、財產情況等都不清楚,自然也就難以正常去判斷一個官員的“平民”行為,所以偶遇被質疑是策劃的,也就很正常了。 對待“偶遇”官員被質疑,官方其實根本不需要解釋,而是要通過群眾路線實踐活動,逐步讓群眾習慣偶遇官員,偶遇到連個微博都不想發的程度,質疑自然也就沒有了。如今一旦被質疑,官方立馬來解釋,除了“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之外,還容易激起部分群眾的逆反心理。 偶遇官員總被疑,看似是件小事,實則反映了一個真實的問題,那就是群眾對官員的信任度還不夠高,官群之間的關系還比較疏遠。如果官員們真正和群眾打成一片,新聞宣傳部門也不只是僅僅圍著領導轉,那又何必在意“偶遇”被質疑呢?(郭文婧)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媒體融合關鍵是以人為本
已是最后一篇
-
媒體融合關鍵是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