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發展,知不易、行更難。它意味著用戶生活方式的轉變,意味著新聞生產方式的轉變,更意味著新聞生產中每一個參與者的轉型,需要每一名新聞工作者投身其中 不久前,經友人推薦安裝了中部某省黨報的新媒體客戶端,使用月余,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內容就是該報日報和晚報的內容。一時間不禁讓人疑惑:這就是地方傳統媒體擁抱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隨后,筆者又下載了幾個地方黨報、廣播電視臺的客戶端,發現機械式搬遷原有傳統媒體內容是一大“特色”。誠然,借助新媒體載體推廣傳統媒體上的老牌優勢內容,是媒體融合的應有之義,但完全照搬照發,則讓用戶受眾有些“新瓶裝舊酒”的疲倦和反胃。 友人對此則毫不在意,“不用花錢、不用趴電腦上,用手機就免費看了當天的報紙和電視,不也挺好?” 這種觀點在許多媒體從業者、管理者中還很有市場,把互聯網視作技術手段、對互聯網的立場停留在工具層面,把“觸網”本身當作創新,開了微博微信、上了客戶端就感覺頓時“高大上”起來,頗有融合創新不過如此的意味。 報網融合、臺網融合、新老媒體融合發展的緊迫性必要性,已成為當下傳統媒體從業者的共識。但對“融合”的看法和態度,可謂參差不齊、憂喜不一,“新瓶裝舊酒”的尷尬就是其表象之一。細究原因,無非人財二因。 “新瓶裝舊酒”,可能是無力釀出“新酒”。在 “營養不良”的摸索初期,很可能是不得已的情勢之舉。在人員編制、技術支持、財物保障等均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客觀條件限制了傳統黨報黨臺的轉型融合升級,能有“新瓶”已實屬不易,實在無力再“換湯又換藥”。 “新瓶裝舊酒”,最終問題還是出在人上。現有的管理理念不更新升級、管理體制不進行改革,仍用老的辦臺辦報方式來做新媒體,其基因還是傳統媒體的,這樣即使發育起了“大塊頭”新媒體,也只能是傳統媒體“神似形非”的克隆體,二者無法融合雜交出“新品種”,空有“融合”的噱頭,久之則無人問津、無人關注。 “新瓶裝舊酒”,頂多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要在量的積累中實現質的轉型,而不能當成一勞永逸的“騰籠換鳥”。否則,面對移動互聯技術革命的浪潮,固步自封的傳統媒體必將被拋棄在沙灘上。 對筆者的擔憂,友人寬慰道,“我們剛開始,慢慢來,別著急。”從“新瓶裝舊酒”的重復生產,到“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多渠道融合,多平臺互動”的媒體融合新愿景,當下傳統媒體面對新挑戰新機遇,實在拖不得、等不起。 融合發展,知不易、行更難。它意味著用戶生活方式的轉變,意味著新聞生產方式的轉變,更意味著新聞生產中每一個參與者的轉型,需要每一名新聞工作者投身其中。因為,“你和我都深深嵌在這個世界之中”。(冀業)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化隔閡是電影走出去最大障礙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隔閡是電影走出去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