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天要花多長時間刷‘朋友圈’?”對于這個問題,雖然每個人的回答可能不相同,但“刷朋友圈”確實已經成為很多人閑暇時的必備“節目”,以致于一段時間不刷就感到無所適從,一波波的“低頭族”“拇指族”因此誕生。
自微信朋友圈誕生以來,以其亦真亦幻的社交環境,開創性地給人們帶來了分享見解、交流探討的便利。相對于以往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鄉村社會、以社會關系構建的“陌生人社會”,微信朋友圈構建的更像是一個基于網絡的“熟人社會”。這種集親情、友情于一體的溝通模式確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正是這種吸引力所導致的高黏性,讓很多人沉迷其中,點贊、吐槽、轉發、保持隊形……不管是心甘情愿還是礙于情面,一條條信息被點開,時間就在這周而復始的瀏覽中流逝。更為復雜的情況是,無數微信公眾號相伴而生。各種代購信息、心靈雞湯、養生秘籍接連轟炸,人們所接收的信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現。
朋友圈的迅速膨脹,讓很多人生出“為朋友圈而活”之感。同時,這種依賴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國外有市場研究公司調查發現,以“臉譜”和“推特”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會像毒品一樣令人上癮。在這些上網成癮的人群中,53%的人在無法上網時感到不安,40%的人會感到寂寞。
那么,作為信息時代中的個體,我們是否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信息毒害呢?
曾有腦科學方面的專家對此進行研究后表示,每天長時間刷朋友圈會嚴重分散人的注意力。研究顯示,腦的前額葉處理問題的習慣傾向于每次只處理一個任務。多任務切換,只會消耗更多腦力,增加認知負荷。因此,有科學家相信,這種“淺嘗輒止”的方式,會使大腦在參與信息處理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膚淺”。美國學者甚至以“最愚蠢的一代”來諷刺信息時代的低頭族們。
從歷史經驗看,正如馬克思早就指出的:“人的現代化產生于革命,終結于人的全面發展。”每一次的科學技術革命都應該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指針,朋友圈讓人獲得快速接收基于熟人社會的各類社交、社會或文化信息,這是信息時代的革命性進步;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其革新性的評估應該到此為止。因為,其產生的副作用如碎片化閱讀,已經讓人們的專注力、創造力、想象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退化,整個人類社會的文化也可能出現矮化傾向。
當然,有人或許認為這種假設完全低估了現代人的自控力。只是,對于外部信息,幾千年的人類文明所誕育的中外文化大家,他們都出奇地保持了一致。無論是尼采所宣揚的“我之所以這么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還是荀子所謂的“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對于外界信息做到有選擇的揚棄,這是人類得以不斷進化、實現全面發展的法寶。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感到“逝者如斯”的可怕。那么,多做減法、學會取舍,才是生活之道。(彭訓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已是最后一篇
-
讓工匠精神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