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這是攻堅克難銳意進取、中國經濟列車飛速前行的10年;
這是以人為本理念彰顯、民生進一步保障和改善的10年;
這是統籌兼顧各項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10年……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從甘肅到上海,從湖南到北京,新華社記者走近一位位普通群眾,從他們的身上感知科學發展的鏗鏘步伐和對未來的美好愿望。
在河南人才資源市場內,一批經過培訓的鄭州籍外出務工人員準備乘車啟程(2011年2月18日攝)。據統計,2011年,鄭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50元,同比增長19.8%,首次突破萬元大關。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經濟列車飛速前行 百姓收入“水漲船高”
洋芋已出苗,藥材長勢喜人……仲夏的甘肅隴西已是綠油油一片,50歲的福星鎮種和村村民張德祿喜上眉梢。
種和村所在的隴西縣山大溝深,十年九旱,靠天吃飯。“過去種的不是小麥就是豌豆等雜糧,廣種薄收,一年下來,糧打不了多少,錢也沒攢下,現在大面積改種藥材、洋芋和玉米,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張德祿算了一筆賬,他家有20多畝山地,10年前,辛辛苦苦勞作一年,各種收入加起來,也就兩三千元,而去年僅藥材和洋芋,就能收入一萬多元,今年他改過去的露天育藥材苗為覆地膜育苗,目前光育苗一項,就已經賣了5000元。
種和村的農田里,種的不是中藥材就是地膜玉米和洋芋,經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為輔,已經成了普遍的種植模式。
迎難而上,科學發展——村莊如此,企業何嘗不是如此?
作為“掌門人”,上海紡織集團董事長席時平對10年變遷感慨良多:10年前,隨著經濟的發展,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失去優勢,企業一度陷入困境。10年來,上海紡織依靠“科技+時尚”戰略,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
“發展空間由此打開。”席時平說,企業重點發展以汽車內飾為代表的產業用紡織品,同時大力拓展國際貿易、品牌營銷和時尚園區等服務產業,效益大幅改善,利潤由最初的虧損一路增長到去年的2.59億元。
10年間,中國企業在體量、組織結構、市場結構、國際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改觀,越來越多的企業躋身世界500強。無數活力迸發的企業,匯聚成中國經濟澎湃的動力。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的十六大以來,從非典到汶川特大地震,從國際金融危機到歐債危機,無論遭遇怎樣的考驗和挑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都始終抓住發展不放松,推動中國經濟列車快速前行。
1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瞬間,神州大地卻發生了巨變,讓世界為之矚目——
2003年至2011年,在世界經濟平均增速3.9%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年均增長10.7%。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從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百姓收入“水漲船高”:2002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為7500元和2500元人民幣,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911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位數為6194元。
“改革開放顯巨變,緊抓科學發展觀,普天同慶六十年,祖國美好奔明天。”2009年,為慶祝共和國六十華誕,張德祿將自己編寫的詩句刻在石碑上,立在了院子里。
“寫得不好,但這是我們農民發自內心的真實感情。”他說。
- 上一篇:
-
基層變遷:不斷變樣的裴寨村
已是第一篇
-
基層變遷:不斷變樣的裴寨村
- 下一篇:
-
三條主線編織衛生改革發展惠民之網
已是最后一篇
-
三條主線編織衛生改革發展惠民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