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語片里,有一種電影叫做“文藝片”,這是華語電影獨有的類型標簽,因為在西方從沒有叫“文藝片”的類型片。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因為“文藝片”是華語電影獨有的類型標簽。在西方從沒有“文藝片”這一概念,先鋒如實驗電影,或有更多訴求的藝術影片都與華語電影中的文藝片有很大不同。雖然我們可以簡單地將文藝片與劇情片(Drama)或情節劇(Melodrama)畫上等號,但是顯然又都不準確。或者說,如果非要用類型片的標準去理解文藝片,注定無法找到答案。因為文藝片無法定義,又很難區分,甚至連找準它的外延都很難。 在華語電影史上,文藝片常被認為伴隨中國電影而成長,并不斷發展變換著它的形式與外延。從早期鴛鴦蝴蝶派、外國文學改編作品對文藝片風格的催生,到《小城之春》為代表的文藝片高潮,都讓觀眾大體形成了一個對文藝片的模糊概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不了情》、《星星·月亮·太陽》為代表的大量香港文藝片則掀起了華語文藝片的高潮,并催生了秦劍、陶秦等很多主攻文藝片的文人導演。其后,由于張徹等陽剛武俠片的興盛,陰柔的文藝片則轉向臺灣,并與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劇相結合,形成了臺灣風格的文藝片。 而在今天,文藝片的范圍更是越來越大,它可以是關錦鵬的《胭脂扣》,也可以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還可以是李安的《飲食男女》。似乎一切與感情、浪漫、情愛相關的影片都可以是文藝片,題材、風格、角色、年代都沒有明確的限制,只要主題大體一致,它們都可以是文藝片。 正因為這種模糊的界定,讓我們很難真正從影片角度對文藝片做更精確的定義。某種程度上,文藝片更像是基于觀眾進行劃分的。相比武俠片、警匪片,文藝片受眾的文化水平會更高,就像我們經常將文藝片與小資、文化等關鍵詞相結合一樣。對文藝片的劃分,常常不從影片本身做區分,而是從受眾角度,它是知識水平更高的觀眾更熱衷的一種類型。這也是與大眾的票房電影加以區分,如果說票房電影以追求感官上的享受為主,文藝片則是尋求內心的共鳴。由此,文藝片更像彰顯個人文化品位的標簽。它是對觀眾群體的區分,而非對影片本身的界定。 雖然對觀眾來說,看文藝片是對個人品位的標榜,是值得炫耀的事;但對影片宣傳方來說,這卻是沒法大肆宣揚的事,沒有一部院線電影敢自稱是文藝片。而當一部影片被定義成文藝片時,無異于站在市場以及主流的反面,與票房說拜拜。“文藝片”成了片方的大忌。 因此,對文藝片的定義更多來自事后界定,是由觀感提煉出來的標簽。當我們看過一部電影,覺得這部電影與主流的視覺片有很大不同,尤其在情感上頗受觸動,我們就將之稱為文藝片。它不對創作負責,更不與票房掛鉤,更多是觀眾的觀影體會。最終,成為中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文藝片。(桃桃林林)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爛片泛濫透支中國電影未來
已是最后一篇
-
爛片泛濫透支中國電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