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2月9日電(記者馬劍)一位朋友最近向記者描述了在國外過年的一段遭遇:他帶著父母前往自己所在的西方某著名大學游覽,在公共場所偶聞鄉音,卻只見幾位來此參觀的同胞正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朋友說,那一刻覺得十分尷尬。
按照傳統,中國的老百姓習慣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恭賀新年。得益于現代交通的發達,人們的行走半徑不斷擴大,跨市跨省甚至跨越半球過年成為可能。春節是陪伴家人、放松心情的好機會,心情可以“放假”,文明可不能“放假”。
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等不文明現象,根子在于個別人公民道德意識的缺失。包括社會公德在內的公民道德規范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總和,文明的舉止則是一張進入每一座陌生城市的通行證。一個和諧、安寧、整潔的社會空間需要我們彼此尊重,共同營造。
促進法律法規建設,提升公民責任意識,是減少公共場所不文明現象的另外一環。事實上,目前國內已有多個城市頒布了文明促進條例,通過法律條文的形式將部分道德規范固定下來,在引導和警示中培養公民素質。
根據即將于3月1日起實施的《杭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開車時以手持方式使用電話、在禁煙場所吸煙不聽勸阻、向車外拋撒物品、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等不文明行為,都將被視為違法,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由行政執法部門和公安機關實施處罰。拒不履行處罰決定的,將被記錄個人信用信息。
依靠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通過記錄個人信用信息,借助法律的強制約束力實現對文明公德的救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創新管理方式。我國目前的信用管理和懲戒措施尚處于探索階段,亟待建立一張覆蓋各個行業、全國統一的信用管理體系大網。
再過幾日,地鐵、車站、碼頭、機場都將迎來春運返程高峰,期待國人能交出一張圓滿而漂亮的文明答卷。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從非遺上春晚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已是最后一篇
-
從非遺上春晚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