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進口,只有進口!10年前,我國機械制造行業深受大型鑄鍛件依賴進口之苦,國外企業借機提價,價格一漲再漲,交貨期一拖再拖……
即便買來圖紙也造不出來,大型鑄鍛件“卡脖子之痛”只是那個時期我國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縮影。在汽車制造領域,真正的國產轎車僅占10%;在醫藥研發領域,97%的化學藥品為仿制藥,醫療器械設備大量依賴進口……
10年后,我國系統攻克了核電、水電、火電、船用柴油機等領域亟須的一批大型鑄鍛件制造關鍵技術,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產品,打破了國外壟斷,初步實現了產業突圍。
像大型鑄鍛件一樣,我國很多高新技術領域經歷了從一片空白,到追趕跨越,直至在某些領域引領世界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道路上,科技創新,無疑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
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勾勒新時期科技發展藍圖
還是把目光回溯到10年前。進入新世紀以來,國民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隱憂,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使我國在全球化的產業價值鏈上處于低端,“一臺PC計算機只能‘賺一捆大蔥錢’”;憑消耗原材料和能源大量制造出口產品,使我國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使我國關鍵技術和設備大部分依賴進口……
在復雜的時代背景和激烈的科技競爭下,中國如何部署自己的科技戰略?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制定國家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2003年3月22日,新一屆國務院組成后舉行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宣布并著手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2003年6月,國務院專門成立了以溫家寶總理為組長、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為副組長,23個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規劃領導小組,以及由11個部門組成、設在科技部的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時任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兼辦公室主任,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的領導兼任副主任。同時,為了加強咨詢,還成立了由周光召、宋健、朱光亞等18名資深科學家為成員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總體戰略專家顧問組。規劃整整制定了兩年,其間12次易稿。
2006年1月9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目標。1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隨之頒布。這份凝聚了2000多名中國專家心血的中國科技發展新藍圖,明確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方針,對我國未來15年科學和技術發展做出了全面規劃與部署。中央確定,全面實施規劃綱要,經過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實施重大專項,形成穩定增長機制,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長期科技規劃繪就的美好藍圖,更需要財政、稅收、金融等一系列政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保駕護航。2006年國務院發布《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確保規劃落實到位。
至此,“自主創新”作為科學發展的實踐載體,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成為國家意志,更成為一個時代的主題。
黨的十七大又明確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應對危機,科技打了一場攻堅戰
然而,回眸科技發展這10年,也并非一路坦途。
2008年年底,不期而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從大洋彼岸呼嘯而至,對我國經濟形成沖擊,形勢嚴峻。中央領導隨即作出判斷,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復蘇并走向繁榮。
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正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治本之策。隨后,《國務院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發布,國家明確了抓緊實施與擴內需、保增長緊密相關的科技重大專項,加快研發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為產業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大力支持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動員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力量主動服務企業等工作任務。
蕭瑟中猶有花枝俏。創新,為高新技術企業“御寒”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能量;而有效的政策和金融支持,無異于寒冬中的暖陽。
當大多數紡織企業還在“寒流”中掙扎時,如意集團卻面對應接不暇的訂單忙得不亦樂乎。是創新讓這個企業風景獨好。“對如意而言,強身健體的根本就是技術創新,強壯了筋骨,同時也增強了我們自身的免疫力——企業競爭力。”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道出自己獨特的“御寒之道”。
“中國要告訴世界,我們不僅有成本低的優勢,而且有質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技術優勢,這是一個創造。”在科技部部長萬鋼看來,在應對危機的這場競賽中,中國不僅沒有落后,而且交出了較為滿意的答卷。
為了應對危機,科技部加快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突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和創新型企業三大載體,大力支持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金融危機期間,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主動服務企業,幫助它們應對危機,破解難題,增強核心競爭力。廣東一家從事低端加工制造的玩具企業,危機一來本應首當其沖受到沖擊,但一位入駐企業的電子信息學院的科技特派員給玩具加入了“電子芯”,這個產品就變成小型機器人,價格整整提高了10倍。
據統計,當時全國共有11萬余名科技人員深入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科技部投入6.4億元,拉動地方省級政府投入12億余元。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國際金融危機對科技創新,是歷練是考驗,也是機遇,一旦敏銳洞察這場危機帶給我們的發展機遇,快速把握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出的更迫切需求,科技就成為一把化危為機的“利劍”。
科技,在引領產業革命中大有擔當
當你在上海世博園乘坐著零排放、低噪音的新能源汽車時,當你在城市里感受到半導體照明的奇光異彩時,當你對身邊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習以為常時,也許你并不知道,正是5年甚至10年前,我國對這些技術領域和產業進行系統性、前瞻性部署,才有了今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絕不是在一張毫無技術準備的白紙之上發展的。”在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主任許倞看來,“十五”“十一五”期間科技的超前準備,《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重大專項的前瞻性戰略決策,為今天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了基礎。
2006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用近1/5的篇幅,勾勒出我國未來15年關系國計民生的一批重大專項。重大專項著眼于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在電子與信息、能源與環保、生物與醫藥、先進制造等關鍵領域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戰略產品,突破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經濟結構的強大引擎,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激活創新能量的舉國體制的新實踐。
5年前,我國集成電路領域還是空白,進口芯片比進口石油花的錢還多得多;5年之后,我國構建了以龍頭企業帶動,按照上下游配套進行系統部署的集成電路產業鏈。目前,集成電路重大專項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取得突破,集成電路裝備專項12英寸65—40納米介質刻蝕機產品進入國際主流企業生產線。
集成電路專項只是重大專項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核高基專項“申威1600”高性能CPU產品,成功應用于國產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寬帶移動通信專項TD-SCDMA形成了以國內企業為核心,從芯片、終端、系統、儀表到應用較為完整的創新鏈和產業鏈……正是實施了像集成電路、寬帶移動通信、數控機床、油氣開發等重大專項,才將一個個龐大的產業鏈串聯起來。
按照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根據國民經濟重大需求啟動重大工程,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合作、協同創新,成為我國推動科技發展的新思路。
除了重大專項,科技部早在本世紀初就啟動了電動汽車專項、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等,通過科技計劃和政策的持續支持,才使我國實現了從“學生”到引領者的身份轉換。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照明新興產業走過道路,正是我國科技領域從追趕到跨越的典型例證。
科技部圍繞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系統部署、聯合攻關、技術集成和應用示范。
一方面,在涉及信息技術、生物等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激光快速制造裝備研制成功;抗腫瘤新藥凱美納獲得生產許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逐步拓展到民用領域;首臺海上6兆瓦風電機組成功下線并完成安裝。
另一方面,一批重點示范工程成效顯著。37個“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LED)應用試點城市,集中了近4500家半導體照明企業,總產值約1400億元,應用燈具超過420萬盞,年節電超過4億度。25個“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試點城市,已運行各類電動汽車1.5萬輛,新能源汽車實現小批量生產,國內最大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在北京建成;2000多輛新能源汽車在深圳大運會示范運營,載客量突破604萬人次。8年前,中國半導體照明上游產業幾乎是一片空白,下游應用剛剛起步,功率芯片全部依賴進口,而現在一條從上游到下游集成應用的較為完整的具備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鏈正在形成。“金太陽”示范工程支持荒漠并網、建筑一體化、園區集中連片式光伏發電等343個項目,總裝機容量超過1300兆瓦。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一期在河北張家口成功投產,標志著我國建成了世界上首座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和智能輸電“四位一體”的新能源示范電站,實現了新能源并網、關鍵設備和工程建設等方面的重大技術突破,也為我國電網接納大規模新能源提供了良好示范。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建設進展順利,在長三角地區完成200萬戶NGB試驗示范網建設,入戶帶寬100M。
- 上一篇:
-
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答卷”
已是第一篇
-
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答卷”
- 下一篇:
-
“創新發動機”躋身世界一流
已是最后一篇
-
“創新發動機”躋身世界一流